今年母亲节,一名中年男子提着猪肉和水果又一次登门看望陈彩云老人,感谢她39年前为他难产的母亲接生,从“鬼门关”挽救了他和母亲的生命。
家住天峨县八腊乡五福村三寨瑶屯的陈彩云老人,凭着精湛的传统接生技术,在“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困难年代,为穷乡僻壤的产妇义务接生60年,安全接生1000多名婴儿,她在那个年代的故事至今还在当地广为传颂。
初次接生 “被迫”临危受命
陈彩云这辈子因接生而“出名”。
陈彩云25岁那年,有一天中午,村里一位大娘急匆匆跑到她家,要请陈彩云的家婆去为其媳妇接生。她家婆是当地有名的接生婆,这时正在外村接生还没返回。
“这可怎么办?”看到来人焦急万分的样子,她咬了咬牙,先应急去了!
虽然家婆平时教了一些接生知识给她,可面对大声呻吟的产妇她还是害怕。她一边回想婆婆教的内容,指挥产妇家属烧热水、拿毛巾、消毒剪刀……一边稳住产妇,并轻压着产妇的肚子,叫着“用力,用力!快要出来了!”
所幸的是,两袋烟的工夫,经她接生的第一名婴儿顺利地生了下来。抱着哇哇哭喊的新生婴儿,陈彩云激动不已,热泪盈眶。
心地善良
顶住家人反对
媳妇会接生,婆婆很高兴,要把积累多年的接生经验和各种方法全部传授给她。
“她要照顾子女们,哪有时间?”陈彩云的丈夫侯再福是当时的村长,他很不理解,第一个反对。
“我都这把年纪了,再说条件艰苦,乡里乡亲要生孩子,没有个人接生怎么行?”婆婆说。
虽然侯再福闲时做些小生意,但养一大家子,还要供孩子上学,夫妻俩很不容易。这些,陈彩云都懂。但每当看到产妇家属焦急的眼光,陈彩云放下自家农活就接生去了。
咬牙坚持
接生工作到位
陈彩云人勤快,脾气又好,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只要是有人请,她总是尽快赶到。
生孩子哪有挑时间的,半夜被吵醒那是家常便饭。一个寒风腊月、细雨纷飞的晚上,熟睡中的陈彩云又一次被急促的敲门声吵醒。原来,邻村有个产妇就要分娩,家人深夜来请陈彩云接生。
救人如救火!陈彩云立马起身,打着火把赶到产妇家。顺利接生后,天已是大亮。
1974年8月的一天夜晚,同村后洞屯一田姓人家在山中步行两个多小时来请她去接生。当时已60多岁的陈彩云举着火把艰难地爬着石山路往产妇家赶。产妇已难产两天,情况十分危急。陈彩云小心翼翼为产妇护理。在她的努力下,一个多小时后,一个胖乎乎的男婴终于出生了,母子平安。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尽管卫生条件有所改善,但当时天峨县农村交通条件很差,所以还是经常有人来请陈彩云老人去接生。
接生60多年,陈彩云总结说,在接生过程中,最怕的是“产后感染”。因此,为防止产妇大出血、感染,陈彩云每次帮产妇接生之前或产后,都采取措施做好这方面的预防。
一个冬天,隔壁村有个产妇家属来请老人去接生。看着产妇家属乞求的眼神,想象到产妇的痛苦,老人毅然拄着拐棍,走了一个多小时的羊肠小道,赶去接生。忙碌半天后,一个胖乎乎的男婴出生了。
百岁高龄
晚年承情不断
斗转星移,这个男婴如今已成家立业。懂事的他始终记住陈彩云婆婆,逢年过节,他都特地登门看望陈彩云。
今年已是102岁高龄的陈彩云共生育3男4女,现膝下共有曾孙、外曾孙近50人,四世同堂,一大家子其乐融融。
“陈奶奶,您接生60年收过钱吗?”面对笔者的提问,陈彩云坦言:“我接生1000多次了,从来不收一分钱。有时候产妇家属执意要送些东西,实在推不脱,也只收一点点,比如一对布鞋、一件衣服等。”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里,这些成了对陈彩云最高的奖赏和感谢。
随着时代发展和医疗条件的日益进步,现在村里的孕妇都选择去正规医院生产。尽管村里不再需要“接生婆”了,但邻里乡亲永远忘不了陈彩云的好。
今报通讯员黄元松
新闻推荐
小轿车摔落道路边缘,差点再次跌下悬崖。今报通讯员杨继武 摄今报南宁讯(记者蓝锋 通讯员杨继武)8月30日晚10时30分左右,位于天峨县六排镇纳州坳往令当村的盘山公...
天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天峨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