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1岁的残疾人肖金庆,出生于天峨县八腊瑶族乡五福村三寨瑶屯。因家境贫寒,为减轻父母负担,让一个弟弟和两个妹妹安心读书,排行老大的肖金庆小学未毕业就辍学回家,每天和生产队员一起辛勤劳作,帮忙家里挣工分。
1961年,10岁的肖金庆失去了母爱——其母因病治疗无效,永远地离开了他。母亲“走”后,一家人全靠肖金庆和父亲挣工分糊口。1967年,16岁的肖金庆在参加生产队劳动扛柴火烧瓦时,不幸右脚踩在光滑的落叶上,身体重心失去平衡,呼喊着翻滚下几米高的坡脚,造成右腿错骨移位。因无钱到医院治疗,伤好后,右腿比左腿短了30多公分,留下了终身残疾。从此,一根拐杖取代了他的右脚。
1974年,23岁的肖金庆又失去了父亲的依靠——其父因故自寻短见,永远地离开了他。从此以后,兄妹四人相依为命。然而,就在当年,一个“贵人”的出现,改变了肖金庆的人生。那天,肖金庆请一名外地木工师傅到他家做木工,从小就对木工感兴趣的肖金庆下地回家就蹲在木工师傅身边仔细观察,问这问那,好心的师傅毫不犹豫地把刨木板、打眼、下料等木工基本知识传授给他。离开肖家时,木工师傅还把自己使用多年的工具低价卖给了他。梦寐以求的木工技术及木工工具全都到手了,肖金庆兴奋得当晚在迷迷糊糊的睡眠中比划着弹墨、刨木板。
在长达数月的“闭关修炼”木工绝活期间,肖金庆拿着自家的桌椅箱子做实验,装了又拆、拆了又装,忙得连饭也顾不上吃。
“出关”后,肖金庆拄着拐杖,挑着这套木工工具走东家进西家,帮村民修制家具、农具。他的木工技术越学越精。由于他要价合理,从不与人讨价还价,村民纷纷请他到家里做木工家具。遇到家庭困难的村民一时没有现金支付,他就采取换工的方法,让欠钱的农友到他家做同等工价的农活,这一做法赢得周边村民的喜爱。在交通闭塞,出门依靠马驮货物的大石山区农村,由于家家赶马,马鞍架一时成了抢手货。精明的肖金庆在做工过程中,经过精雕细琢,很快掌握了制作马鞍架的绝活。因他制作的马鞍架质量好,技术过关,经久耐用,方圆百里的群众都慕名到他家订购马鞍。仅1978年一年,肖金庆销售马鞍纯收入就达3000多元。
喜事连连,好人好运。1982年,经媒人介绍,31岁的肖金庆与小他8岁的一名姓付的邻村女青年结婚。婚后夫妻举案齐眉,添丁生子,全家其乐无穷。
1998年7月的一天,肖金庆携妻带子,兴高采烈地搬进宽敞明亮,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齐全的钢筋水泥平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的惠民政策增多,山区农民致富门路广了,贫困的农民钱袋胀了。致富的农民纷纷推倒砖瓦房,新建“小洋楼”。于是,登门找肖金庆定做门框的农户一拨又一拨,肖金庆每天忙得团团转。为提高工效,2008年,肖金庆投资4000多元购买了一套电动木工机械,贴心为乡亲们提供加工大门、门框和窗框等服务,每月收入不下3000元。
就在采访即将结束时,肖金庆道出了自己的人生感悟:“一天就是24小时,愁也是过,乐也是过。凡事都要想开,路是靠自己闯出来的,残疾人也不要过于依赖政府,只要有志气,残疾人一样可以创造精彩的人生!”在夕阳的交相辉映下,肖金庆的笑容真诚而灿烂。
新闻推荐
本报讯(见习记者
林郁婷
覃楚芳
通讯员
张远勤)为吸引更多外出打工者返乡创业,充分利用农村闲置劳力和资源,激活当地农村经济,天峨县坡...
天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天峨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