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文明旅游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争做文明游客,笔者认为从孩子教育抓起,不可懈怠,刻不容缓。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里,全国不少旅游景点人山人海。大家在欣赏美景时,这几位孩子以及家长的“不雅”行为,在网上、社会上引起热议。
4月30日,一位网友在微博上发布一段视频,视频中几名儿童不停地把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地上的鹅卵石丢入水池中打水漂、嬉闹。令人气愤的是,儿童的家长没有制止,有的还拿出手机拍照。该视频发上网之后,很多网友都谴责站在一旁的孩子家长,没有做好劝阻和告诫。也有网友认为,对于此事,似乎有些小题大做。
这样不文明出行的例子实在是数不胜数,现在,每逢长假或小长假,除了新闻媒体的镜头对准那些不文明的游客之外,许多网友也将视角对准了他们。
然而,在这些不文明行为曝光的数据和例子背后,我们发现,有些不文明的行为在孩童身上发生得越来越多。有些家长不加阻拦,反而“鼓励”。比如,一些旅游景点的建筑或雕塑旁边,明明立牌写着“禁止攀爬”,许多小孩仍爬到它们身上,甚至在家长的指导下,面对镜头,摆出各种造型。有些孩子吃完零食,随处乱丢垃圾。到了某一景点,有些孩子刻下“某某到此一游”的痕迹。
不懂这些家长是否明白,从小就让孩子养成这样的不好习惯,等他们长大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那么,若养成的是不好的习惯,又会怎样呢?
游客是否文明,要看其道德品质素养,而这个素养的培养更应该从小抓起的。虽然,或许从小的方面看,这只是一个孩子出游的小问题。但换一个角度,这不但是个小问题,反而是大问题。荀子有云,“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习惯不仅关系自身健康,也反映出人的文化修养,甚至代表国家的形象和文明程度。
因此,对孩子的教育,社会、学校、家长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可喜的是,河池虽属老少边山穷的地区,但是,对孩子的教育,我们却从不缺位。近年来,河池市建立健全未成年人教育工作机制,将民族传统文化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打造富有特色的工作品牌。同时,坚持立德树人、以德育人,开展了系列课外活动及精神文化活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孩子的真正“启蒙教师”是自己的父母。孩子的成长,不能只靠学校制度的约束、老师教学的管理来完成的,还需要有家庭的环境和家长的教育。近年来,河池市整合资源、丰富载体,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家庭文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根,引领社会精神文明新风尚,给孩子们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为人父母者,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不能只是物质的简单投入,而更多的包括对孩子心理的关爱和呵护。
我们仍然应该要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推行了多年,由于地域、城乡、天赋等差异,其依然没有达到大家的期望值。可是,不管身处何地,面临何种困境,我们都应明白,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行,是给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或许,每个人的天赋有差异、学业方面有所区别,但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一个具有较高道德文明素养的人。正所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国家振兴,民族强盛,都离不开这些少年们。
新闻推荐
河池市2018年妇女儿童工作会议要求 围绕妇女儿童的需求 奋力开创事业新局面
本报讯(见习记者韦玉厦)5月8日下午,河池市召开2018年妇女儿童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交流“十二五”时期妇女儿童发展事业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并安排部署“十三五”妇女儿童工作任务。市委常委、副市长齐联...
河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河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