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团审议直击
本报记者廖庆凌
“惠民项目、新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等要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政府工作报告的这些措施很实很细,提振了我们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脱贫信心。”连日来,河池市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围绕脱贫攻坚这个“最大的民生工程”,谈感受、提建议。
何辛幸代表说,去年河池市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0%,易地扶贫搬迁9万多人,为全区最多,综合进度也保持在全区前列。2018年河池要全力以赴抓好脱贫攻坚,继续抓好“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创建十大高效标准示范区,确保每个贫困户发展一项以上的增收产业,实现年稳定增收1000元以上,确保每个贫困村有1-2个覆盖60%以上贫困户的产业。
唐云舒代表认为,制约河池发展最大的问题还是交通问题,脱贫攻坚必须加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政府工作报告有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内容丰富,切合实际。河池是革命老区又是贫困地区,财力有限,希望自治区在项目安排、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
潘育伟代表说,易地扶贫搬迁要稳得住,必须要解决就业问题,让搬出来的人有事做、有收入,要不然就会出现“倒流”现象。他建议一方面要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让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另一方面要强化易地搬迁农民的培训,促进劳动力转移。
徐迪克代表建议,自治区给予深度贫困地区引进、招聘专业技术人才一些优惠政策,以缓解深度贫困地区人才匮乏问题。陆嵘代表建议自治区出台相关的政策,引导金融企业、金融机构参与农村改革,动员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
新闻推荐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承 河池市依托革命遗址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纪实
本报记者韦鹏雁通讯员梁雄健1月19日,晚饭过后,东兰县城居民刘廷智和往常一样,到东兰革命烈士陵园散步。大门外,刻有邓小平给韦拔群的题词,一共200多字。题词很长,但每天耳濡目染,刘廷智已经背了下来。走...
河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河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