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廖庆凌 通讯员 苏宏流
11月28日,八圩社区拉朝安置点64栋331套安置房全部完成内装修,可入住;11月22日,里湖片区安置点最后一栋安置房封顶……每天晚上,这样的“战报”源源不断传到南丹县各脱贫攻坚项目指挥部。
“这些信息将作为指挥部是否决定采取新一轮超常规措施,以保证每套工序如期完工的重要依据。”南丹县易地扶贫搬迁里湖片区项目指挥部通信协调组组长吕章聪介绍。
4月6日,自治区将南丹县由“2017年脱贫摘帽备选县”调整为全区2017年脱贫摘帽的6个县之一,这意味着南丹今年要完成4495户2.2733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其中,要对里湖瑶族乡和八圩瑶族乡2471户贫困户1.35万人进行易地扶贫搬迁,这是“硬骨头”中最硬的部分——须在半年的时间里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选址、论证、设计、开工、竣工、搬迁入住等一系列工作。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这是近年来我区搬迁人数众多、建设规模庞大、完成任务时间紧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八圩瑶族乡八圩社区安置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莫少敏说,“理论工期400多天的项目要在180天内拿下,真是个巨大的挑战。”
面对压力和挑战,南丹县迎难而上,把易地扶贫搬迁当作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责任担当、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
5月17日,该县快速完成项目调研论证、规划选址等前期准备工作,决定实施“千家瑶寨·万户瑶乡”易地扶贫搬迁旅游开发项目,结合旅游开发,在里湖、八圩两个乡的里湖王尚、八圩社区、八圩瑶寨3个片区建设2471套安置房;并将项目工作领导小组提升为项目建设指挥部,选派县处级领导18人,抽调精干力量200人,分成综合协调组、项目建设运营组、征地拆迁组、工程进度质量和安全监督组、资金核拨审计监督组5支队伍分赴前沿、攻坚克难,实行人盯片区、人盯施工队、人盯工程进度的“三盯”监管责任制,高效推动项目建设。
6月21日,项目进入全面施工阶段,指挥部组织了五大攻坚战。
——征地拆迁攻坚:采取“大兵团作战”,从县、乡、村抽调200多人组成征地拆迁队伍,在短短20天内快速、全面地完成了征地拆迁工作,共征地1677亩、迁坟157座、拆除房屋29栋111间,实现水电供应到位,完成1.35万名贫困群众的搬迁动员、统计调查等工作。
——基础建设攻坚:房屋基础建设是工程中最艰难环节,特别是里湖片区,所有安置房全部依石山而建,80%的工程需人工推进,指挥部组织2000多人采用人海战术,锤敲锄挖、肩挑人扛,在7月30日前全部完成基础工程。
——主体工程攻坚:主体建设需要的施工力量成倍增加,指挥部迅速集结力量,共组织6000人的队伍投入一线,克服今年7-8月雨水偏多等特殊困难,“晴天大干、雨天巧干、抢抓进度”。
——配套设施攻坚:督促推动给排水、电路、道路、污水处理等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竣工,确保“八有一超”全部达标。
——物资储备攻坚:组织协调各专门小组奔赴柳州、贵州等地调运物资,确保砂石、水泥、钢筋、砖瓦等储备供应到位。
“一个困难克服了,新的问题马上又来,每天都与困难同行。”吕章聪介绍,“砌砖时,每天需要60多万块砖,本地砖供应不足,我们立即调人马、组车队从环江、宜州等地调动;用工高峰时,人手不足,我们又多方联系,从贵州、重庆等地请来工程队。”
为保证项目质量和进度,南丹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组织召开四家班子会、常委会、常务会、协调会、现场会、推进会25次,四家班子领导直接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200多次。
“真正是分秒必争,‘5+2、白+黑’,风雨无阻、连续作战,大家脑海里都是工程质量、工程安全、工程进度。”八圩社区安置点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莫仁东介绍,指挥部成员全部24小时值班,工地上的事情随叫随到。
人心齐,泰山移。短短5个多月的时间,安置房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建设工地每天都有新变化、每天都有新进度。截至11月29日,“千家瑶寨·万户瑶乡”项目的509栋2471套移民住房和县城集中安置1565户6766人的安置房基本建成,乡镇分散安置的501户2446人已经搬迁入住。
新闻推荐
南丹讯今年,南丹县县直工委坚持以党建统领各项工作,树立“党建+”理念,将县直机关单位党建工作与创新工程相结合、与教育扶智相结合、与平安建设相结合、与脱贫攻坚相结合,不断拓展县直机关党建服务...
南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