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丹讯 时下,位于南丹县城关镇四山村的长源红心猕猴桃专业合作社里,工人们在紧张地忙碌着,分拣、包装、装车……一切井然有序又生机盎然。
目前,南丹县共有猕猴桃种植合作社33家,种植红阳猕猴桃1.3万亩,有百亩规模以上果园28个共7600亩,已经获得农业部绿色食品A级认证的果园面积有1200亩。
这是南丹县创新打造特色种植产业,助力脱贫攻坚,解决贫困户收入短板难题的一个缩影。
自全面打响精准脱贫攻坚战以来,南丹始终坚持政府引导,创新扶贫模式,借力招商项目,大力发展“造血”产业。同时,强化金融支撑,鼓励和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助力***,着力将南丹脱贫攻坚推向纵深发展。
该县根据全县47个贫困村的实际情况,规划发展扶贫产业,全力打造生态富民产业,带动具有产业与资源优势的核桃、红阳猕猴桃、生态米、食用菌、糖料蔗、烟叶、瑶鸡、瑶乡黑猪、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林业等“十大”产业,围绕品种、品质、品牌等,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实现了“造血式”扶贫。
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模式。该县以“产业”为主导,由扶贫龙头企业流转贫困户土地,建立发展适度规模的产业基地,进行集约化经营。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参与发展和优先务工等方式,从龙头企业获得多项收入,实现“产业脱贫”。如广西现代园林绿化工程种苗公司流转土地500亩,建立花卉苗木基地,吸收102户贫困户作为产业工人,以劳务或反包苗圃增收。
实施“合作社带动”模式。贫困户以土地、山林等资源,组成合作社或入股合作社,取得劳务、股权收益或分工协作经营收入,合作社帮助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脱贫。
实施“电商带动”模式。目前,南丹电商企业、合作社及个体户已发展到32家。该县也利用这一优势,着手开展与各村屯的农产品对接。通过构筑完整的互联网农业生态圈,串起农产品销售链条,不仅让技术、信息、物流等要素渗透到农产品交易中,更有效解决了农产品“丰产不丰收”的难题。 (韦 婵)
新闻推荐
河池市提高低保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前9月,全市累计发放补助金6亿元
本报讯(记者刘兰芬通讯员莫丹梅)日前,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经市人民政府批准,河池市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此次调整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480元,农村居民...
南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