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群众举行抢粽粑比赛。 仫佬族舞草龙。 展示土布制作技艺。
本报记者廖庆凌通讯员韦如代文\图
本报罗城讯“我们把非遗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1—4月,累计接待游客64.2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消费7.69亿元,旅游产业快速回暖。”5月31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罗城在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传承保护的同时,注重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非遗文化产业,让非遗文化产生经济效益,助力乡村振兴。
挖掘整理,盘活非遗文化资源。为了摸清非遗家底,该县组织专业人员对全县非遗资源进行普查,挖掘、搜集涵盖民间文学、民俗、游艺、民间音乐等10大类1015项非遗项目线索,并积极做好非遗保护项目的申报工作,目前该县有县级以上(含县级)非遗项目83个,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仫佬族刺绣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户1个,仫佬族刺绣技艺、仫佬族土布染制技艺、仫佬族煤砂罐制作技艺3项列入第一批自治区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项目。同时,积极命名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获得认定的有国家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人、自治区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3人。
传承保护,非遗文化代代相传。该县加强非遗文化传承基地、场馆建设,先后建成仫佬族依饭节和仫佬族刺绣技艺传习基地、仫佬族刺绣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仫佬族土布染制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仫族舞草龙传习所、仫佬族煤砂罐制作技艺传习所等非遗传习平台,支持非遗传承人利用这些平台开展传承活动。该县还组织举办了4届仫佬族依饭文化节,每年利用春节、壮族“三月三”、文化和遗产自然日、中秋节等节日,组织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系列展示。录制了《仫佬族煤砂罐制作技艺》《仫佬族舞草龙》等非遗宣传片在广西电视台展播,扩大了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仫佬族抢粽粑、仫佬竹球已成为各中小学运动会、节庆日的主要活动项目之一。
开发利用,发展非遗文化产业。该县注重对非遗文化的开发利用,对一些群众基础好、有市场前景的传统技艺,通过政策帮扶、资金补助、提升产品附加值等措施,进行开发性保护,仫佬族刺绣服装厂、仫佬土布染制厂、葡萄酒厂、米粉加工厂等非遗产业应运而生,一些非遗产品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一些民间艺人依托非遗产业成为当地依靠技艺致富的示范户和带头人。该县还强力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在棉花天坑、石围古村、米椎林度假区、水上相思林等景区融入仫佬族歌舞、戏曲、音乐、传统体育竞技等传统民族文化,促进旅游业发展。
新闻推荐
4月23日,广西全民阅读活动、“绿书签行动”启动仪式在南宁举行。本报记者周军/摄4月22日,来宾市各大书店、图书馆、高校阅...
罗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