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权
晟
通讯员
韦如代
林
靖)打造亿元产值的野生毛葡萄种植项目,解决群众“行路难”的村屯道路建设项目,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超万亩的农田水利高效节水工程……3月14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集中启动开工10个项目,涉及农业特色产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工程等,吹响了全县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的集结号。
近年来,罗城全力助推扶贫开发工作跨越前进,为促进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的打响,地处大石山区的罗城,扶贫开发既具有更加有利的基础和条件,也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
目前,罗城有99个贫困村占全县行政村(社区)总数的70.2%,贫困人口超过20万,占全县总人口的55.2%。县委书记黄平权深入贫困村调研时指出,总结几十年的经验教训,产业扶贫才是真正的“造血扶贫”,罗城必须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优势产业,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和缩小发展差距,确保贫困村群众增收致富。
为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罗城党委、政府经过深入的调研和科学的论证,把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提出“抓好一根蔗,种好一株毛葡萄,发展好三张叶子工程”,通过“公司+基地+千家万户”模式,力争把糖蔗、毛葡萄、桑蚕、烤烟、茶叶等产业培育成为罗城新的支柱产业,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腾飞,农民增收增效。
依托罗城制糖公司,扩大糖蔗种植规模,5年增加糖料蔗10万亩,年产原料蔗125万吨以上,制糖业总产值达到5亿元;依托广西中天领御酒业公司,大力发展两性花毛葡萄,将种植面积增加到8万亩,年产毛葡萄果2.5万吨,总产值1.2亿元以上。“做好这两大产业,农民一年可增收1200元。”县扶贫办负责人介绍说。
同时,依托宝玉制丝有限公司、新科双全有机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发挥罗城作为“田烟生产特区”的优势,将全县烤烟种植面积增加到3万亩,年产烟叶6万担,并大力发展种桑养蚕、有机茶、油茶等特色农业以及林下经济,力争使收入相对稳定的产业基本形成并基本覆盖所有贫困农户。
兴产业,必须先强基础。为此,罗城对全县34个未通硬化道路的行政村和800多公里未通屯砂石道路实行一次规划,分5年完成建设任务;解决12.87万农村饮水未安全人口人畜饮水困难问题,确保90%以上农户用上电,让每个农户有稳固住房;抓好教育扶贫工程,实施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提高职业教育就业和扶贫富民贡献率;培训农村劳动力、致富能手和创业带头人,在规划期内力争使所有贫困人口的家庭至少接受一次适用技术培训。
为不断提升扶贫攻坚各项工作执行力,确保扶贫工作“上档进位”,罗城“穷则变”,一变“政府主导”为“市场引导”、二变“一元合作”为“多元合作”、三变“输血”为“造血”、四变“独舞”为“群舞”,实施集团帮扶,开展结对帮扶,促推爱心帮扶,促进“经贸合作”帮扶,利用“本土文化”帮扶,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
将县直及中、区、市直部门单位,与99个贫困村和1183个自然屯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建立帮扶集团;实施干部包户“54321”两性花毛葡萄种植示范工程,县处级干部包5户种植5亩以上,副处级干部包4户种植4亩以上,正科级干部包3户种植3亩以上,副科级干部包2户种植2亩以上,一般干部职工包1户种植1亩以上,做到“包种、包活、包挂果”,并动员和鼓励干部群众在村前村后、房前屋后、街边墙角、楼顶庭院等发展庭院经济,倡导在石山荒地、旱田旱地大力种植两性花毛葡萄;在全县11个乡镇建立“爱心扶贫网站”,实现网上“结穷亲”,通过募集资金,解决贫困农民的实际困难;大力宣传、推介“仫佬文化特色”,发展山水文章的“农家旅游”;
以“解放思想、赶超跨越”为主题,以为民服务、创先争优为主线,以“察民情、解民忧、帮民富”为主要内容,推动各级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深入贫困村、贫困户,在送资金、送项目的同时,寻找突破的路子,创新发展的举措,不断提高农民致富本领和自我发展能力。
新闻推荐
3月16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疾控中心在民族文化广场开展“学雷锋、进社区、送健康”活动,通过发放宣传资料、接受咨询、板报宣传等形式,宣传结核病、艾滋病...
罗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