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新闻 宜州新闻 南丹新闻 天峨新闻 凤山新闻 东兰新闻 巴马新闻 都安新闻 大化新闻 罗城新闻 环江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河池市 > 罗城新闻 > 正文

仫佬族文化传承三人行

来源:河池日报 2011-12-22 09:46   https://www.yybnet.net/

 

在仫佬族人民聚居的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活跃着一批仫佬族传统文化传承人,梁殿甫算是其中最为有名的一员。

梁殿甫,男,仫佬族,是仫佬族“依饭节”第13代传承人之一。今年65岁的梁殿甫,从八、九岁开始就跟着他的爷爷一起学习依饭节的各种仪式。

“依饭节”,又称“喜乐节”,仫佬族最独特最隆重的节日,每隔3至5年举行一次,在立冬后择日举行。依饭节一般在公共祠堂里举行。除了“峒”内族人聚会和祭祀神灵外,还请来唱师,进行歌舞活动。

八、九岁的梁殿甫显然当不了歌师,也不会跳舞。一般情况下,他只是站在一边看热闹,帮他爷爷打下手。但是,正因为从小就“置身于”这样的氛围中,梁殿甫不仅非常喜欢这个活动,对活动的意义也由浅入深地理解了。到了十五、十六岁,他自然而然地成为“依饭节”活动中的一员,先是一名舞者,后又当了歌师。

当他的爷爷“退居二线”之后,梁殿甫就成为大师父。

 

梁殿甫告诉记者,他从他爷爷那里把“依饭节”传承下来,其实并不顺利。“文革”时期发生的一件事,差点就让“依饭节”断了“根”。原来在“文革”时期,“依饭节”被一些人称为“迷信活动”,坚决要“扫除”。有一天,那些人闯到梁殿甫的家里,逼他爷爷交出“依饭节”的传本。看到苗头不对,梁殿甫趁着这些人不注意,偷偷地拿着传本,跑到山上躲了起来,一躲就是7天。在深山老林里,梁殿甫渴了就喝山溪水,饿了就挖人家地里的花生充饥。当家人找到他的时候,他整个人“已变了样”。原本就长得单薄的他,基本上没了人形。正是因为梁殿甫以牺牲自己“身上的肉”换取了“依饭节”传本的安全,今天的世人才有机会欣赏到这流传了几千年的仫佬族“依饭节”。

与梁殿甫“齐名”的仫佬族古歌传人龙光利,也已是年近70的老人了。在传承仫佬族古歌的过程中,龙光利的经历与梁殿甫有些类似。同样是“文革”期间,为了把祖上传承下来的古歌练习熟透,龙光利天天跑到山上,找个山洞,躲在里面唱歌。有时候,白天上山不方便,他就选择夜晚上山,一唱就是一整夜。第二天天一亮就下山,立即投入到农业生产当中。正因为有了这样“整夜作战”的经历,龙光利“练就”了过硬的本领,不仅把祖上传下来的几本古歌背得熟透,唱得传神,而且一唱起歌来,就不知劳累,越唱越有精神。虽然现在已年近70,但遇到人家办喜事什么的,请他去唱歌,他一唱就是不停地唱个3天3夜。

和梁殿甫与龙光利相比,仫佬族刺绣传人的经历要显得顺利许多。不像“依饭节”和仫佬族古歌一样,属于家庭传承的民族文化,仫佬族刺绣是一种集体传承的民族工艺。但是,罗城县现在把仫佬族刺绣的工艺传承得最好的,就是谢继姿和她的姐姐。谢继姿也是从七、八岁的时候开始学习仫佬族刺绣的,到现在已有40多年了。谢继姿向记者展示了一幅刚刚完成的刺绣作品,正上方是个太阳,两边分别有两只凤凰,下面的图案有蝙蝠(也有人说是蝴蝶)。不管是什么吧,在他们的发音中都是“福”。“福”底下就是一颗饱满的大石榴,石榴籽多,这就寓意着“多子多福”。还有那些花朵、藤蔓组成的美丽的曲线,构成了一幅寓意深远的艺术品。而在仫佬人的实用价值中,这样的图案寄托了对孩子的无限期望:愿他们在今后的日子里阳光普照,前程锦绣,顺风顺水,多子多福,人丁兴旺。

(本报记者

 

王卓)

新闻推荐

仫佬族文化价值转换践行者

民族文化价值转换一般是指利用各民族文化体系中,具有经济开发价值的元素,进行开发与生产,实现文化到经济的转换。在罗城仫佬族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中,“依...

罗城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罗城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评论:(仫佬族文化传承三人行)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