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11月15日,一位广东客人留宿于凤山三门海景区附近的农家,傍晚来到河边散步,看着青山绿水,猛吸一口清新空气,不禁有些陶醉:“这里真是天然氧吧,花钱难买啊!”
凤山县在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使凤山走上生态科学发展之路。
凤山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石山面积高达70%。“地无三尺平,出门石碰头”、“三天无雨地冒烟,一场大雨地便涝”是该县的真实写照。近百年来,由于该县山多地少,地表水奇缺,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为了生存,大量放牧,毁林开荒,使得石山区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频繁,石漠化日益加重,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上世纪80年代后,该县开始致力于生态保护建设,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通过大面积造林、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石漠化治理、兴建沼气池等生态工程建设,全县生态环境逐年向好。
“在生态建设中,我们要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引导发展生态产业,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按照‘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原则,严把环境准入关,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凤山县委书记廖锦成说。
退耕还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石漠化治理,是该县实施生态工程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该县森林覆盖率比10年前提高了6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的增加,使得森林蓄水功能显著增强,降雨量和空气湿度明显增加,森林保土功能明显增强,水土流失得到一定的控制,自然灾害逐步下降,生物多样性也不断增加,一些多年未见的动物重新出现。
“核效应”就是该县在探索石漠化治理中成功走出的一条既能治理石漠化、促进生态建设,又能使山区农民增收的双赢之路。由于核桃树庞大的地下根系和巨大的地上树冠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功能,对山区减轻旱灾、洪灾,减少泥石流发生,避免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该县核桃种植面积已达10多万亩,惠及全县9个乡镇1万多农户。
今年10月,国务院有关部门主办的滇桂黔石漠化区产业开发扶贫现场研讨会在凤山召开,国务院扶贫办有关领导认为,“广西在平衡石漠化地区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探索成效显著。凤山县通过核桃产业发展带动石漠化区综合治理的新模式,是典型范例。”
(下转第三版)
新闻推荐
凤山讯
入冬以来,凤山县凤城镇党委、政府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为贫困户、特困户、五保户、孤儿、军烈属群众送温暖,确保他们有饭吃、有衣穿、有住房,把党...
凤山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凤山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