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权 晟 通讯员 王丽华)“种麦不收麦,玉米当草卖;一年收三季,来钱真是快。”这是记者12月23日在都安瑶族自治县高岭镇龙洲村上益屯采访时,听到村民编的顺口溜。
“‘草\’就是青贮饲料。”上益屯村民梁玉明介绍说,过去种玉米卖玉米,扣除种子、化肥和人工成本,即便是丰年也赚不到钱。2016年,他响应当地党委、政府号召,将家里2亩旱地“粮改饲”,虽然还种玉米,但是卖给养殖企业,1亩的年产值能超过4000元,比过去翻了一番。
据该县农业部门统计,都安已有2万多亩旱地通过“粮改饲”扭亏为盈,收贮优质饲草料超过30万吨。目前,“粮改饲”项目已融入该县特色养殖产业的种养售、深加工、冷链运输“一条龙”扶贫产业链,每年可输出的瑶山牛、黑山羊和特色蔬果等近300万吨,年收入超过30亿元。
“这为做大做强生态养殖扶贫产业奠定了基础,堪称旱作农业的新革命。”副市长、都安县委书记陈继勇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都安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深度贫困地区,农民要增收、农村要脱贫、农业要发展,就必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为此,该县结合自身特点,按照“宜养则养,宜种则种”的产业发展思路,不断探索创新“政府扶持、企业牵头、农户代养、贷牛还牛、还牛再贷、滚动发展”的运营模式,让每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至少养殖一头瑶山牛,惠及贫困户5200多户,全县瑶山牛饲养量达9.5万头。
同时,按照“以养定种、种养结合、草畜配套、草企结合”的模式,打造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发展的“粮改饲”项目。在都安桂合泉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饲料厂,记者看到,一株株玉米秸秆经过全程机械化收割、粉碎、发酵,制作成一袋袋青贮饲料。“干草的营养率不到5%,而青贮的营养率能达到70%。”公司总经理黎泉说,过去一到冬天,饲料价格上涨,农户只能给牛羊喂干草;现在有了青贮饲料,可以喂牛,可以储存,还可以销往全国各地,企业和农户实现了种养双赢。
“‘粮改饲\’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产生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陈继勇说,都安将通过“粮改饲”“贷牛还牛”等一系列探索实践,不断拓宽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发展致富的道路,打造都安瑶山牛品牌,形成绿色循环、多方受益的发展新格局。
新闻推荐
都安讯11月27日11时许,都安瑶族自治县高岭镇响水关一带发生山体滑坡,造成多家通信公司干线光缆中断及交通拥堵,所幸无人伤亡。为确保安全,交警部门对现场进行道路临时管制。移动公司干线光缆受影响发...
都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都安瑶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