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波岸 文/图
1 儿时上学路的记忆
我的故乡多山,山上是山,山下是山,山里是山,山外还是山,“石山王国”因此闻名遐迩。
这是位于云贵高原最南端、红水河北岸的大石山区——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全县面积4000多平方公里,石山面积就占89%。山谷仰望,四围山石嶙峋;山顶纵览,眼底大山巍峨。
在这莽莽群山之间,坐落着1.5万多个山弄,这些山弄就像一口口形状不同、深浅不一、大小各异的大锅,一口紧接着一口挨挨挤挤排列在一起,构成这片大石山区沟壑纵横的地形地貌。
乡亲们就生活在这些“大锅”的底部,祖祖辈辈,开山凿石,春耕秋收,繁衍生息。他们出行的路,往往是从“锅底”向“锅边”弯弯曲曲延伸的羊肠小道,每口“大锅”中,这些羊肠小道头尾相接,便是这片大山最原始、最基本的路网。
到我上小学时,山里的交通依然没有太大的改观。从小学三年级起,父亲带我远离家门求学,山路从那时起便在我心灵最深处烙下了今生今世难以磨灭的印记。
从我家到学校紧赶慢赶要走近4个小时的山路,每个周末中午放学后回家,往往走到太阳落山了才回到家门口。最刻骨铭心的是,如果是周一去上学,必须凌晨3时左右就起床,点着火把或打着手电筒,背起行囊,眯缝着惺忪睡眼哈欠连连,深一脚浅一脚穿越黎明前的黑暗赶路,争取在上午第一节课之前赶到学校。
一路上,微弱的亮光在山风中摇曳,明明灭灭,各种山鸟叫声不断,山巅山谷,时断时续。特别是被大山人视为不吉祥的猫头鹰,往往会在这个时候咕咕鸣叫,胆小的人常常会在这极具穿透力的叫声里,竖起耳根,毛骨悚然,憋足了气力三步并作两步走,急急赶路。
我的学校与所辖乡镇所在地的距离更为遥远,全程不停歇要足足走5个小时的山路。每个月,父亲至少要到镇上赶一次圩,采买粮食等物品回学校作伙食。
我那时正处在“不识愁滋味”的年龄,父亲每次赶圩都要闹着一起去。当然,这个需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赶圩当天,我们天还没亮就出发,晚上天已大黑还没能回到学校。这一天,除了一个多小时在街上停留逛街买东西外,其他时间都在赶路,背着行囊,挑着担子,走过一山又一山,翻过一坳又一坳。
一次赶圩返程时,父亲将买到的玉米分出10多斤装在两个提篮里让我往回挑,以分担他肩上的重量。在一处山路休息时,由于走得太累,我把肩上的担子直接放下,一屁股坐在路边的草地上。没想到这一坐,两个提篮侧翻在地,篮子里的玉米一大半倒入草丛里。
因为这个“突发事件”,这次休息完全泡汤。我急忙扶起提篮,在父亲的埋怨声中,父子俩蹲在草丛里,花了半个多小时才将散落在杂草里的玉米一粒粒捡起来。然后,又在父亲的埋怨声里,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继续赶路。
在小学期间,我看到学校周边许许多多起早贪黑走着山路赶圩的乡亲。早去时,他们手举火把肩扛扁担,翻山过坳向圩市浩浩荡荡而去。归来时,他们手举火把肩挑重担,拖着疲惫的身躯穿越黑夜一步一步往家赶。有人实在太累了,干脆在学校室外水泥乒乓球桌上睡一觉,醒来了再继续赶路。
这几乎是这片大山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2 筑路“三杰”的汗与泪
为了改变祖祖辈辈“累死累活才能活命”的现状,生长在这片“石山王国”的乡亲们,一直在奋力地拼搏,立誓在崇山峻岭、悬崖峭壁之间,修建一条条托付着他们脱贫致富梦想的“天路”。
都安瑶族自治县保安乡造业村弄记屯四面环山,与公路的直线距离不到一公里,但由于中间被一座大山阻隔,乡亲们到公路边搭车出行要花一个多小时翻越这座大山,如果是肩挑背驮重物,花的时间就更多。
这样的困境让生长在这里的年轻人唐毓帅心有不甘。2000年5月,他决定改变现状:洞穿大山,打通隧道。
这是很多村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因为凭借他们自己的力量,要洞穿一座大山对他们来讲难比登天。
但是,唐毓帅敢。他领着5个志同道合的乡亲,用两年多时间,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挖,硬是洞穿这座大山,打通了一条305米长的隧道,连通山外的公路,结束了这里自古以来被大山围困的历史。
两年前一个深秋的上午,我见到唐毓帅时,他正好骑着摩托车穿过隧道风风火火而来。“太不容易了,兄弟!”站在隧道口,他掏心窝地和我讲他们挖山修隧道的故事。
他们自己投资投劳修建隧道。唐毓帅将自己和哥哥外出打工所得全部用于挖隧道,他先后卖了自家养的26头肉猪全部用于挖隧道。那时不少村民纷纷外出务工,人家打工所得寄回家里解决柴米油盐,他们打工所得寄回村里挖隧道。
施工过程中,为了将一台拖拉机搬到山那边去运石头,他们在公路边叮叮当当将这台“大家伙”拆成几十块,用3天时间蚂蚁搬家一样,沿着羊肠小道,将这些机械搬进山里,然后组装起来拉石头修隧道。
唐毓帅和乡亲们以平均每个月不到10米的艰难掘进速度,历尽艰苦打通隧道。他因此先后被授予“河池市首届十大杰出青年”“广西优秀团员”“全国优秀团员”等称号。
另一个打隧道修公路的感人故事,发生在都安瑶族自治县隆福乡渔洞村歪独屯。此前,这片被大山紧锁的村屯13户乡亲要走到山外公路,需要花近2个小时在6公里羊肠小道上艰难攀爬。
2009年,时年70岁的村民左朝松咬紧牙关要改变这个现状,他带领乡亲们,靠务工、养羊、种玉米等筹集18万多元钱,自力更生,历时2年打通一个80米长的隧道,修了2公里屯级路,解决了这里群众世世代代出行难问题。左朝松因此被评为全县“十佳扶贫能手”。
在施工过程中,左朝松他们不但付出了血汗,甚至是生命的代价:他67岁的弟弟左朝荣在施工时不幸身受重伤,从此卧床不起,直到2014年去世。两年前,我造访歪独屯时,左朝松带我步行穿过那个隧道,沿着屯级公路去看看。当走到他弟弟出事的地方时,老人停下了脚步,讲述那天出事的情景。“路修通了,我弟弟却不在了!”老人叨念着说,那坚毅的神情瞬间蒙上了深深的忧伤,他站在那里久久不愿离去。
我一时不知如何安慰这位历尽人生风雨沧桑的老人,抬头望大山莽莽,只觉得内心深处一阵阵酸痛:一条条盘旋瑶山的公路,凝结着多少悲与苦、血与泪的修路故事啊!
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兴镇骨龙村修路的往事,就是一篇充满了血与泪的悲壮史。
骨龙村同样深陷大山重重包围。1995年开始,为了“突围”改变现状,时任骨龙村党支部书记的王任光,带领村民在悬崖峭壁上开山凿石修建公路。
然而,他们没有足够的资金,也没有好设备。当修路资金“弹尽粮绝”时,王任光把妻子卖猪的收入和妻弟添置家具的钱都“挪用”上了。由于施工难度太大,他们请来的钻机手不辞而别,王任光只好扛着钻机自己上,他常常用一根绳子绑住自己的腰部,悬挂在绝壁上钻炮眼,然后自己装炸药引爆。
1999年1月2日,王任光和5位村民在一处悬崖钻完炮眼装完炸药后,因为悬崖撤退路窄危险,他叫这5位村民先行撤退,自己留下引爆。就在他用烟头点燃最后一个炮眼飞跑撤离时,踩中一块浮石,瞬息落下山崖,随即爆破飞落的石块密密麻麻砸在他的身上,年仅41岁的他走完了短暂而悲壮的一生。
两年前,我到访骨龙村时,王任光的爱人黄玉仙领着我到她丈夫出事的地方去看看。“出事那天,我也一起上工地,后来提前回家做饭了。可是,饭熟了,我没等到他回来,等到的却是他出事的噩耗。”这位饱尝生离死别的大山妇女,又一次深深陷入悲伤的往事里。
事后,村民们整理王任光的笔记时,发现他当天早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坚持最后十多天,拿下最后300米,和全村一起过三通年。”没想到,这竟是他的绝笔。现在,骨龙村早已实现了“三通”(通水、通电、通路),王任光却把悲壮的一生留给了养育自己的大山,永远回不来了。
王任光先后被追授为广西“模范共产党员”“优秀党支部书记”,被国家民政部评定为烈士,他悲壮的事迹和精神在“石山王国”深处立起了一座丰碑——为了摆脱贫困,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甚至不惜付出宝贵的生命。
3 打通“天路”奔小康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关怀下,都安的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艰苦奋斗,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吹响瑶山的千山万弄后,这片“石山王国”世世代代修通公路、摆脱贫困的梦想,在新一轮脱贫攻坚中逐渐变为现实。
目前,全县公路总里程从1955年自治县成立时的70公里发展到了近2000公里,乡村道路、县道、省道、国道、高速公路穿越千山万弄,纵横崇山峻岭,特别是红水河都安港的通航以及贵阳至南宁高速铁路的动工,这里将成为西南出海大通道的重要环节,越来越发达的交通网络,将载着“石山王国”的希望与梦想,穿越贫穷落后的“天堑”奔向小康的“通途”。
前不久,我通过无人机飞“阅”故乡部分公路,只见崇山峻岭之间,一条条公路犹如“天路”,或从谷底蜿蜒而上翻越山顶,或在山与山之间盘旋前行,或洞穿大山直奔山外,或沿着河流延绵而来……九曲十八弯,惊奇险峻,尽收眼底,蔚为壮观。
那天,我驱车穿越莽莽大山,从我小学就读的学校到镇政府所在地,当年步行不下5个小时的路程,现在用时不到40分钟,大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之感。一路上,当年路边那些摆卖玉米粥赚取过往行人零钱的小棚子,已变成住人或经营日常用品的楼房。
车到从努坳,当年乡亲们赶圩步行的石板路变成了盘山公路,来往车辆鸣笛穿梭其间。坳口下两条公路交会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新区工程接近完工,座座漂亮的楼房面向公路、背靠美丽的刁江而建,刁江对岸是初具规模的万亩油茶基地,那些为路所困的乡亲将来到这里安家落户,依靠日渐发达的交通网络,踏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征途。
我把部分航拍照片发出来后,“石山王国”通达小康的“天路”引起不少人围观,外面的朋友看出了壮观和刺激,有些不可思议;乡亲们看出了变迁和欣慰,振奋自豪。
我深知,这些纵横巍巍瑶山的“天路”,写满了瑶山人世世代代摆脱贫困的渴望和梦想;写满了他们为实现梦想,一代接一代人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的百折不挠的劲头,甚至是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悲壮;写满了都安人那股“雄心征服千层岭,壮志压倒万重山”决胜全面小康的精气神。
目前,我的故乡还有不少村屯需要修建通达小康的道路。我相信,只要筑就“天路”这股精气神屹立不倒,每个孩子的上学路不会再山高路远,每个父亲的赶圩路不会再日夜兼程,每个乡亲的小康路不会再遥遥无期。
新闻推荐
都安讯自脱贫攻坚号角吹响以来,都安瑶族自治县一改过去“救济式”的扶贫模式,通过“输血”基础设施建设、“造血”产业基础培育,标本兼治、精准攻坚,使贫困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长久利益。交通突破——...
都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都安瑶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