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红日村的联建联养养羊场。
仅3年时间,大化瑶族自治县雅龙乡红日村158户795名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4.48%降至1.42%——这是大化探索创建的“联建联养”扶贫新模式带来的效应,该模式得到自治区领导的充分肯定,并被写入广西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进行推广。
红日村,1个人均山间旱地仅0.66亩的极度贫困地区,“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是真实的历史写照。如今,在脱贫攻坚“东风”的沐浴下,这个小山村每一天都在发生变化,有望实现整村脱贫摘帽,成为名副其实的红日村,奔向红红火火的日子。
如果说党和政府是贫困户坚实的“后盾”,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则是脱贫的“参谋”。2018年3月20日,自治区政府办公厅派驻红日村担任第一书记的覃云州初来乍到,看着贫瘠的巍巍苍山和茫茫青岩,只能望“石”兴叹,一筹莫展。
要脱贫,产业支撑是关键。红日村缺水缺土地、交通闭塞、村民思想守旧、集体经济为零,产业发展步履维艰。大化县结合山区实际,创新发展思路,探索出“联建联养”扶贫新模式,引导群众改变传统养殖方式。在覃云州的带领下,扶贫团队多次邀请专家现场指导产业发展,组织村民召开脱贫“诸葛亮会”,组织致富带头人外出学习取经。覃云州和扶贫团队深谙“扶贫先扶智”的真谛:为了说服群众摒弃旧观念,以“流转土地”参与发展扶贫产业难题,覃云州反复入户、沟通、商谈、宣讲;为了测量地块,他曾经滑下过山坡;为了产业调研,他曾经开车遇过险情……实干帮扶终获回报,一个个“硬骨头”迎刃而解,群众脱贫致富积极性日渐高涨。悄然间,红日村群众纷纷从传统的种植玉米、旱藕、红薯等耐旱农作物和散养家禽中解放出来,“联建联养”抱团发展的肉牛、七百弄鸡、七百弄羊等扶贫车间拔地而起,“靠山吃山”让“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成为历史。
千金难买脱贫志。对于勤劳肯干、积极脱贫的群众,覃云州和扶贫团队全力帮扶。仅有小学文化的弄许屯群众韦吉德,右眼伤残,妻子多年患病,全家曾濒临绝境。覃云州在走访中,积极引导他参与“联建联养”产业发展。经过2年的努力,韦吉德如今摇身变成弄许屯七百弄鸡养殖扶贫车间致富带头人,带领当地17户贫困户走上共同致富路。
真情扶贫赢得感动。弄吞屯群众韦吉武因为迷信,一直住在年久虫蛀的木瓦结构危房里,不愿动工建房,不想易地搬迁,是红日村仅有的无稳固住房户。覃云州知悉后,虽屡次遭遇闭门羹,但坚持夜访与其老母亲拉家常,最终,老母亲指着韦吉武老泪纵横:“党给我们派来了恩人,儿呀,我们搬吧……”
真情扶贫3年来,红日“联建联养”扶贫产业红红火火,群众增收了,集体收入破局了。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目前滋养着肉牛123头、七百弄鸡7000羽;村集体经济2018年实现“零”的突破,达6.4万元,到2019年翻一番,增收13.6万元;群众人均增收2000余元,贫困发生率由24.48%降至1.42%,有望整村脱贫摘帽,全村呈现积极、团结、和谐的脱贫攻坚良好氛围,并被评为河池市文明村、大化脱贫摘帽典型村。
在2019年自治区“两会”上,自治区领导作《政府工作报告》,红日村脱贫经验被当众点赞推广。红日村因为唱响了广西脱贫“好声音”终于“红火”。
新闻推荐
以“牛”带产 围“牛”脱贫 大化瑶族自治县肉牛扶贫产业发展纪实 黄 炼
仲春时节,走进大化瑶族自治县都阳镇武城村,位于该村城六屯的肉牛扶贫养殖基地内,养殖场管理员、村委副主任黄龙正带领贫困户...
大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大化瑶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