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讯 “我们主要经营瑶家土菜,主打生态长寿特色美食。虽然酒店刚刚开业,但生意还是不错。”日前,大化瑶族自治县大化瑶府民族餐厅主管罗柳宁说。
据大化工商、税务部门统计,2016年,大化在工商部门注册的餐饮企业达1036家,比2015年增加了228家;餐饮行业税务登记户198家,比2015年增加了38家;餐饮行业从业人员共2436人;餐饮业营业额15738万元,同比增长8.9%;增加值14105.3万元,同比增长3.4%。
在当前经济运行压力较大的形势下,大化如何有效推动餐饮业逆势发展?
“我们主要通过发展并挖掘和开发利用本地生态食材资源,着力打造‘中国长寿特色美食之乡\’文化品牌,有效带动了全县生态食材产业与旅游餐饮业的飞速发展,实现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深度融合联动发展。”县委书记杨龙文说。
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将全县空间布局划分为城镇区、石山区、库区三个区域,通过统筹谋划“三区”生态特色产业布局,着力解决贫困群众的增收问题。在石山区重点发展“七百弄鸡”、山羊、肉牛、黑山猪、鸽子、核桃、山葡萄、高山白玉薯等长中短相结合的产业;在库区重点发展红水河鱼、无公害蔬菜、蔗糖、食用菌以及乡村旅游、休闲垂钓等产业。目前,“七百弄鸡”和红水河鱼已分别成为山区、库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去年,大化参与“七百弄鸡”养殖贫困户达1952户,占全县养殖户总数的81%,新增养殖“七百弄鸡”约60万羽。全县成立30多个水产养殖合作社,参与养殖的贫困户达2200户,淡水养殖产量1.7万吨,产值约1.7亿元。
注重品质促发展。大化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制定规范的地方标准体系与综合生产技术规范,大力推广生态农业生产。积极引导企业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并加大对品牌创建工作扶持力度,对获得“三品一标”产品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全县涌现出了一批“三品一标”生态特色农产品。据了解,大化已有“七百弄鸡”“大化大头鱼”成功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有蓝兴等无公害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获得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全县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6万亩左右,年产量5万多吨;广西农垦集团达华制糖有限公司生产的“秀河牌白砂糖”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全县发展蔗糖种植6.5万亩;大化高山天然长寿食品厂生产的原生态“七百弄”牌旱藕粉丝,还通过了国家机构验证,获得QS认证;大化县还建立玉米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3.86万亩,年产量5.48万吨。
创新载体促发展。为激发瑶山人民深入挖掘传承地方长寿特色美食文化,做大做强生态食材产业,去年以来,大化先后4次举办城乡厨艺大赛活动,涌现出长寿火麻鱼、七百弄葵花鸡等一批特色名菜,并评出十大名宴、十大特色美食餐饮名店。去年,广西烹饪餐饮行业协会还授予大化红水麦氏鱼业开发有限公司“广西餐饮业最佳金牌供应商”及“广西最佳特色餐饮品牌”称誉,授予大化瑶府民族餐厅“广西最佳民族餐饮品牌”称誉。通过举办系列美食比赛活动,有力推动了餐饮业发展,进一步打响了“大山大水大化河鱼,千山万弄七百弄鸡”的旅游餐饮品牌,促进餐饮企业向品牌化、规模化、特色化提质升级,带动旅游业快速发展。
规范管理促发展。依托丰富的生态食材产业资源,大化县党委、政府着力引导推动长寿特色美食开发,促进餐饮业健康发展。通过加强餐饮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提升餐饮行业人员素质;加强监管,促进行业规范化经营,提升餐饮服务质量,树立大化良好形象。去年10月,大化被中国饭店协会授予“中国长寿特色美食之乡”称号。
丰富多彩的长寿特色美食,刺激了消费,促进了全县餐饮业提速发展。仅2016年,全县饭店增加228家,实现逆势增长,有力推动了特色种养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脱贫摘帽的步伐。麦氏鱼馆主人介绍,去年以来,该馆共加工销售红水河野生鱼6吨左右,月收入10余万元。2016年底,北景镇江栋村最后16户贫困户靠养鱼全部实现了脱贫。去年4月,七百弄乡戈从村花眉屯蒙志保及两个弟弟、一个堂弟共同生态放养“七百弄鸡”7000羽,年底销售3000余羽,兄弟每人收入近3万元。 (韦 哲)
新闻推荐
连日来,大化瑶族自治县农业部门组织农业执法人员深入到各乡镇,对种子、农药、化肥专业门市部和乡镇农资经营单位进行大检查,重点检查农资经营点的证照是否齐全、有效,销售的种子、农药、化肥是否涉嫌...
大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大化瑶族自治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