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从4月10日起,巴马瑶族自治县在县电视台、政府网等媒体设置“市民不文明行为曝光台”,对乱堆乱倒垃圾、车辆随意停放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公开曝光。除了组织记者对不文明行为进行采访、暗访,该曝光台还通过交警、城管等执法部门收集不文明现象资料,也希望市民用相机、手机拍下身边的不文明行为,提供给“市民不文明行为曝光台”。(《河池日报》2019年4月22日报道)
面对一部分人有碍公序良俗的不文明行为,各地一直在苦苦寻找解决之道,却也没有找到能一劳永逸的办法。从标语、公益广告,到“门前三包监督岗”,再到借“创建文明城市”的东风,最后到许多地方近期开始推行的“不文明行为随手拍”……为了“讲文明,树新风”,许多城市可谓“屡败屡战”。
也许有些人觉得,乱扔烟头乱吐痰都算不得大事,“多扫几下就行了”,不值得大动干戈。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社会治理领域,不遵守交通规则、乱丢垃圾等不文明行为往往代表社会的失序,失序意味着有人违规,会让其他人更加容易接受类似的违规行为,这反过来给违规行为开绿灯,最终会催生出更多更严重的违规违法行为——这就是所谓的“破窗理论”:当某个社群出现诸如乱丢垃圾、空置房屋窗户玻璃破损之类的失序迹象,在此生活的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可能性将会大增。
“讲文明”的意义并不止于“树新风”,因为抑制不文明行为是维持社会良性运作的一把钥匙。唯一的问题在于,为了得到这把钥匙要付出多少代价?一些人可能倾向于“重罚”不文明行为。然而,随意升级处罚很可能损害法律法规在人们心中的严肃性和可信度,从而导致某些更严重的问题。过去一些城市为了某些目的临时抱佛脚,短时间动员大量力量,张贴标语,上街巡察,大幅改善了市容市貌和社会秩序,但如此高成本的“紧绷”做法无法长期维持,不文明行为终将故态复萌。
不文明行为这扇破窗需要修复,也需要控制修复成本。许多社会治理领域的资料都会提到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的真实案例:为了结束波哥大市区交通的长期严重混乱状态,某位大学教授出身的当选市长采取了“施加社会压力”的措施,例如从马戏团请来小丑在街边模仿人们乱过马路,或是悄悄“调戏”那些堵塞十字路口的出租车司机,最终成功恢复了波哥大市民的秩序感。
对不文明行为,“曝光”也是一种社会压力。需要注意的就是,曝光的力度要够。倘若因为力度不够而让一部分人觉得,被曝光的不过是那些撞上枪口的少数倒霉蛋,那么曝光行动在人们心目中的可信度势必会打折扣。因此,某些城市推行的“有奖举报”还是值得借鉴的,类似的举措,无论是对举报者还是对被举报者,其实都是一种关于“文明举止”的生动教育。
新闻推荐
巴马讯随着“轰隆隆”的声响,又一栋旧房准备完成拆除,“这是百久村今天成功拆除的第三栋房子了,拆除过程很顺利,群众也很理解...
巴马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巴马瑶族自治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