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马瑶族自治县赖满村那良坡的山上,竖着一根20几米高的旗杆,一面五星红旗日夜飘扬,引得路过的人们瞩目。
这面红旗是一名叫朱小弋的人于2011年10月竖起来的。
朱小弋,男,南宁籍人。2011年10月,朱小弋从中国沿海最发达地区之一的深圳,来到了世界著名的长寿之乡巴马,在该县燕洞乡赖满村租了一个山头,饲养一种叫“三尊”的蚂蟥鸡。
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无鸡不成宴”已成为人们请客吃饭或者过年过节亲朋好友团聚用餐的一种标志。白切鸡、豉油鸡、盐焗鸡、沙姜鸡……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吃鸡能超出中国人的花样,也没有哪个国家和民族比中国人更重视餐桌上的鸡。以鸡入菜,既有称王之能也有辅助之贤,正如《随园食单》所说的,“鸡功最巨,诸菜赖之。如善人积阴德而人不知”。由此可见,鸡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的分量和地位。
但是,若干年来,随着养殖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对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各种“速长鸡”、“饲料鸡”不断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这些肉肥脂厚的鸡,人们在食用的时候,其汤浓而无味,其肉形同嚼蜡。虽然餐桌上依然有鸡,但人们已不再把鸡当成美味食物,手中的筷子伸出去的时候,也变得那么的小心翼翼。鸡在人们心中的位置一步步跌落,一点点失去原先的地位。
面对鸡的“失势”,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为挽救鸡的“社会地位”而暗暗付出。这些人把目光投向广阔的农村,借助农村丰富的土地资源和饲料资源,采用较为传统的方式,大批量地饲养“土鸡”,他们的目标或者理想,是让人们重新对鸡树立信心,让进餐的人都能够吃到鲜美的鸡肉,喝上鲜美的鸡汤。
朱小弋就是这些“有识之士”中的一人。
2011年10月份,已经54岁的朱小弋在巴马燕洞乡赖满村那良坡建立了广西巴马泽田生态养殖场,从而由一名在深圳与日本商人合作20多年的商人,变身成为一名埋头于乡间的“农民”。
对于朱小弋身份的转变,曾让许多人心生疑窦:他会养鸡吗?他养的鸡能活吗?
对于人们的怀疑,朱小弋心知肚明。但他对自己养鸡的能力却成竹在胸。因为,为了走好这一步,他已做了三年多的准备。决定来巴马农村养鸡之前的三年时间里,他在国内跑了许多农村,特别是多次跑到海南的五指山,考察那里的山蚂蟥的生活环境。同时,考察那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研究那里的“土鸡”的品种和饲养方法,品尝那里“土鸡”肉的味道等等。经过三年的奔波与研究,他掌握了一整套既传统而又高出传统的饲养“土鸡”的方法。但是,他并没有打算在五指山养鸡,那个时候,他早就有了心中的“圣地”。所以,当觉得一切准备就绪的时候,他就直奔人好山好水好空气好的巴马而来了。
经过几年的研究比较,朱小弋发现铁脚鸡的品质好,抵抗力强,个小肉鲜。这种具有“先天优势”的鸡,用蚂蟥、中草药、玉米、稻谷、茶籽油饲喂,可以确保这种鸡成为百分百的绿色食品的同时,提升鸡肉的品质,让鸡肉更鲜嫩,鸡汤更鲜美。朱小弋特别提到当初他为什么要到五指山考察,是因为那里有着满山的山蚂蟥。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蚂蟥的唾液腺及其所分泌的唾液中含有丰富的天然水蛭素。天然水蛭素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所发现的最强的天然抗凝血酶物质,对人类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脑血栓等血栓性疾病有特效,其防治效果是任何物质所不能比拟的。因此,朱小弋决定把海南五指山丰富的蚂蟥资源跟巴马优良的自然环境结合起来,饲养出一种具有独特的百分百的绿色食品。
朱小弋养的鸡要够5个多月才出栏,风险和难度相当大。看着山坡上行走敏捷的“三尊”鸡,朱小弋很淡定地说:“好山好水好空气固然重要,但最最重要的是玉米、稻谷等饲料,都要经过煮熟之后才可以让鸡食用。这样做虽然无形中会增加很多成本,但我求的是质,而不是量!”朱小弋还说,他1984年到深圳创业以来,一直与日本商家合作,从日本人身上学到了如何诚信经营、如何提高产品品质等先进的管理经验。现如今,他把这些积累了20多年的理念运用到他的养殖场中,让他养殖出来的鸡能够有“至尊的肉质,至尊的汤”,让食用“三尊”鸡的消费者能够有尊严地消费。朱小弋还说,在当下各种食品不断暴出各式各样的安全问题的时候,他要用他的劳动,尽可能地为消费者提供健康、环保的食品,算是他对社会尽到公民的一份责任。这就是他为什么要在自己的养殖场上竖起五星红旗的原因。朱小弋相信,在这面鲜艳的五星红旗的照耀下,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的“三尊”蚂蟥鸡一定成为立足于巴马面向全区甚至全国的一个出自长寿之乡的农产品品牌。
新闻推荐
5月2日晚,巴马瑶族自治县在寿乡广场举办以“和谐税收
幸福巴马”为主题的税收宣传文艺晚会,吸引4000多人到场观看。梁绍恩...
巴马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巴马瑶族自治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