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泥土填满的水渠。
近日,网友“yeke”在河池网网络问政专区发帖反映,巴马瑶族自治县巴马镇介莫村弄怀屯,一条水渠因修路而受破坏,导致200亩农田成了“望天田”。为此,村民们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尽快修复水利渠道,确保农田灌溉用水。
2月19日上午,记者实地察看发现,介莫村弄怀原来引用的水渠不同程度受到破坏,一段段残缺的水渠被泥土、石头填充,约长3公里。“水渠无法使用,原本种水稻的农田,村民们现只能改种玉米。”村民黄中江说,种玉米产量低,收入少,可仅依靠村民们的力量,要想把水渠恢复修好,不是件容易事!
据了解,弄怀屯地处巴马镇最偏僻山区,有80户400多人口。上世纪70年代,为了200亩农田灌溉用水,村民们自发投工投劳,通过凿、挖、砌等方式,花上近一年的时间,才艰难地修建好3公里水渠。水渠建成后,水源充足,全屯200亩农田成了保水田,种上水稻年年丰收。然而,2004年实施东巴风建设大会战期间,在修建开通巴马镇元吉村至介莫村弄怀屯的四级沙路过程中,水渠受到严重破坏。水源地也被开路的大石堵塞,从那时起,全屯的农田用水只能靠天说了算!
“水渠受到破坏至今已经8个年头,为何无人问津?”介莫村委员会党支部书记班德象说,该屯水渠受到破坏的情况,前两年村里已经向上级政府部门反映,当地政府也派人下来调查,答应给予水泥物资,群众出工出劳方式进行维修。但是,村民们却因家里年轻人外出务工无劳动力而无法开展水渠维修。另外,村里群众对这条水渠维修意愿不是很高,大伙都以为每年雨季,依靠望天水也能种上一季水稻。为此,针对该屯现状,当地政府部门也只好采取其他措施,在2009年至2010年间购买两台抽水机赠送村民,以防天旱时期农田缺水,通过抽水确保灌溉。“村子里确实无劳动力,年轻人全部外出务工。政府对这条水渠维修全部投资,这才有望修好,否则仅给水泥,维修这条水渠很困难。”采访现场一位村民如是说。
该县水利电业局局长黄怀新接受采访时称,类似弄怀屯这种情况,全县还有很多地方都存在,以政府现有财力一时很难全部解决,只能列入规划项目申请上报,争取逐年解决。黄怀新还称,弄怀屯村民急盼维修水渠,水利部门将列入今年冬修水利项目。但是,维修此条水渠,不能全部依赖政府“买单”,政府只能解决水泥,还要村民们积极参与,投工投劳,共同把水渠维修恢复。
本报记者 龙招江 通讯员 姚再俊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见习记者 蒋宽) 3月7日上午,全市应急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会议总结2011年全市应急管理工作,交流经验,部署2012年应急管理工作...
巴马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巴马瑶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