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汉中 今日留坝 今日镇巴 今日略阳 今日宁强 今日勉县 今日西乡 今日洋县 今日城固 今日南郑 今日佛坪
地方网 > 陕西 > 汉中市 > 今日洋县 > 正文

牧鹮人的故事本报通讯员 张恤民 赵书萱 牟元真 文/图

来源:汉中日报 2021-05-21 10:38   https://www.yybnet.net/

信息员杜益国爬上有朱鹮建巢的树上,为朱鹮戴上环志。

传说有一种大鸟,每天用带血的唾液梳理自己的羽毛,时间久了,连羽毛也变成了迷人的朱红色。如果大鸟从人们的头顶飞过,这一难得的瞬间,将是最壮美的一片片红,叫鸿运当头!而带来鸿运的鸟就叫朱鹮。在朱鹮发现40年的今天,我们回望历史,感动于洋县人民对朱鹮的珍爱,感怀于40年朱鹮保护历程的不易,感念于因朱鹮保护而形成的优越环境。爱鹮、护鹮、牧鹮让洋县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跋山涉水 艰难寻鸟朱鹮,又名朱鹭,被誉为“东方宝石”和“吉祥鸟”,曾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和俄罗斯东部,但是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农药的大规模应用,空气、水源、土壤遭到污染,湿地和森林面积逐年缩小,朱鹮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加上人类肆意捕杀,野生朱鹮种群数量快速下降。

1963年朱鹮在俄罗斯境内灭绝,1979年在朝鲜半岛消失,2003年最后一只日本土生土长的朱鹮“阿金”死亡……这种被动物学家誉为“东方明珠”的美丽涉禽,曾一度被认为已经从地球上灭绝。

1981年5月,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刘荫增朱鹮考察团队经过3年5万公里的艰难寻找,终于在洋县八里关姚家沟重新发现了当今世界上唯一仅存的7只朱鹮种群,在国内外引起强烈震动。

1981年至1990年,朱鹮在姚家沟成功繁育10窝,产卵30枚,出壳20只,出飞幼鸟19只。

今年已经84岁高龄的刘荫增老人,因为朱鹮和洋县结下了深厚的感情,3年前就在洋县安了家,他把家选在每天都能看到朱鹮的地方。漫长的40年过去了,但在刘荫增老人心中仿佛弹指一挥,“我特别喜欢鸟,每次见到鸟,心情都特别愉快,精神也特别好。”如今老人每天在自家小院里撒下粮食喂鸟。不时会有许多鸟儿飞来吃食、戏耍,一派人与鸟和谐相处的美丽景象。每天看到朱鹮和其它鸟儿,是老人最为幸福的事。

万众一心 倾情护鹮

自1981年朱鹮被发现以来,拯救和保护朱鹮的工作从未停歇,为了使巢区林木和湿地资源不受破坏,“四不准”早已成了当地村民的共识:不准在朱鹮活动区鸣枪狩猎,不准在朱鹮活动区砍伐树木,不准开山放炮、毁林开荒,不准在朱鹮觅食区稻田使用农药化肥。洋县县政府主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通过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业等一系列措施,为朱鹮营造了舒适的生活环境。

为鼓励群众直接参与朱鹮保护,洋县积极开展保护宣传教育,在保护区采取“保护站+信息员+农户”的模式,组成了庞大的保护队伍。

今年55岁的杜益国,家在大山深处的溢水镇后坝河村。1984年4月,朱鹮保护工作人员确认一对朱鹮在后坝河村三岔河组筑巢时,杜益国主动给考察队做向导,接着又陪日本专家在这里观察长达三年时间,也就是从这一年起,他与朱鹮结下了永久的情谊。

30多年过去了,杜益国把朱鹮的生存习性摸得相当透彻,抬眼看到朱鹮飞过,他顺着方向准能找到朱鹮的巢。

作为信息员的杜益国,一有时间就骑着摩托车,寻找朱鹮新筑的巢,近两年他就发现新巢60多个。他也是信息员中唯一能爬树的,朱鹮建巢的树都比较粗壮,单凭手脚很难顺利完成,每次爬树都要费好大的劲,他先后磨破了30多双鞋和10多条裤子,后来,他购买了脚爬并进行改造,才能满足爬树的需要。而鹮巢又是搭建在旁枝上,枝丫脆弱,他常常先在粗壮的树干上系好安全带,然后渐渐接近鹮巢,小心翼翼为朱鹮戴上环志。累计爬过260多棵树,为朱鹮佩戴环志100多个、救助受伤朱鹮50余只。

位于洋县北部大山深处的花园站,承担着保护区60%、约2.2万公顷的巡护任务。站内6名工作人员每天上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准备好望远镜、GPS等巡护设备,然后带上方便面和水到各自的辖区开展工作。每天早上八点出发,晚上八点返回,每人行程150公里左右,巡护观察30到50个鹮巢。

每年3至7月,朱鹮进入繁殖季节,这是他们最辛苦的时候,每个巢、每枚卵、每只鸟,都要心中有数。面对游蛇、黄鼠狼等天敌,他们常常给树干装刀片、包铁皮、抹黄油,地面再撒上雄黄粉,在树下还得布好尼龙网,以防小朱鹮掉落,确保每一个幼鸟安然无恙。

为给朱鹮提供良好的栖息生存环境,洋县采取恢复天然湿地、封山育林、植树种草、投放鱼苗、改善水质、实施“鹮田一分”项目等措施,使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分布范围逐渐扩大。

今年55岁的刘义是朱鹮保护站人工繁育中心饲养部部长。1990年,25岁的刘义加入到巡护员队伍,他不断摸索,在朱鹮巢树下和20米外各搭一个草棚,称“夜间监护棚”和“白天观察棚”,朱鹮要是搬了家,棚子也跟着搬去,很快成为巡护主力队员。

做了两年巡护员,刘义迎来了新的挑战——从野外监测调至朱鹮救护饲养中心,学习对朱鹮的饲养、繁育、救护。

从那一刻起,刘义成天琢磨的是孵化时长、雌雄配对、选卵育雏、温度湿度、饲料配比、开食时间……功夫不负有心人。1993年,朱鹮保护站里,第一只人工孵化幼鸟破壳而出,技术员们喜出望外;两年后,人工饲养朱鹮首次产卵。1996年,刘义在没有任何外援下凭经验一年繁育11只,成为历史壮举,被上级组织称为“土专家”,先后到北戴河、日本等地开展技术指导和人工繁育工作。30年过去了,刘义从一个青年到知天命之年,但他仍以一名老党员的初心使命坚守在朱鹮的饲养、繁育前沿,这些年,他精心呵护繁育幼鸟200多只,仅去年就救助103只。

朱鹮保护经历了漫长的科研探索。从野外朱鹮救护,到人工繁育实验;从朱鹮环志标识、种群谱系建立,到野化放飞成功;从核心区域保护,到建立异地种群。逐步实现了我国朱鹮保护拯救工作由“抢救性人工繁育”向“扩大栖息地”和“增大野外种群”的历史性转变。

山岭无言,数字为证,经过40年的不懈努力,洋县的7只朱鹮“开枝散叶”,它们飞出洋县,飞越秦岭,飞向全国,飞到海外,目前,野外种群数量已发展到5400多只,先后向国内外输出朱鹮100多只,种群濒临灭绝的命运得以逆转,朱鹮的成功保护已成为人类拯救濒危野生动物的成功典范。

朱鹮效应 日益凸显朱鹮的救助保护工作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一个浓重缩影,从开荒种地到退耕还林,从长期超载过牧到科学放牧涵养草原,从随意直排污水废水到坚决治理黑臭水体,提高再生水利用率,全社会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断增强,生态文明理念逐步确立,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著。

依托保护朱鹮造就的优越生态环境,洋县积极打造朱鹮品牌,走出了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先后成功创建为全国首批“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和“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逐步积累起的“绿色存量”释放出“经济增量”。全县累计发展有机生产企业29户,认证有机产品15大类85种14.42万亩,2020年,有机产业产值达12亿元。注册“朱鹮”牌商标6大类50多种,朱鹮生态有机品牌,成功进入中国区域品牌价值百强榜。

同时,因朱鹮保护而形成的优越环境也加速了洋县生态旅游的提档升级。该县大力实施“旅游+”融合发展,不断探索文化和旅游有效融合发展的方式方法,文化、旅游发展模式由单纯的景点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转变。持续加大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投入,对朱鹮梨园和华阳景区等景点进行深度开发和精品化打造,华阳景区全力创建5A级。同时积极开发县内青山观、蔡伦墓祠和纸博物馆、智果寺藏经楼等旅游景点,增强景区内涵,建成各类旅游景点10余个。以览油菜花海、游大美田园、观秦岭四宝、品有机美食、拜纸圣蔡伦为主题的全域旅游,正吸引着一批批中外游客和投资商纷至沓来,为美丽的朱鹮之乡跨越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今年“五一”假期,累计接待游客46.3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41亿元。五年来累计接待游客357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0亿元。

“翩翩兮朱鹭,来泛春塘栖绿树。”回望朱鹮种群的复壮之路,凭靠的是无数牧鹮人默默坚守,他们用行动留住绿水青山,哺育了朱鹮,也换回了金山银山。

新闻推荐

洋县每年安排3000万元发展黑米产业

本报讯(通讯员杨林成)近日,洋县出台的《黑米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提出,从今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3000万元的专项资金,支...

洋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洋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牧鹮人的故事本报通讯员 张恤民 赵书萱 牟元真 文/图)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