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杨林成 田科)洋县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坚持把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作为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质量的重要抓手,在抓产业园区建设、抓就业创业指导、抓基础设施建设、抓政策转接、提升社区服务水平上狠下功夫,千方百计帮助贫困人口就业,确保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抓产业园区建设,增加就业岗位。县委、县政府印发了关于《抓紧编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产业配套项目的通知》,支持在全县3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周边,积极发展能满足安置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本地务工需求的产业项目,通过创办社区工厂、建设农业产业园等方式鼓励搬迁群众直接参与经营或者进行务工,解决搬迁群众就业增收问题。截至目前,全县共配套农业产业园28个,建成社区工厂19个,认定18个。新建成的槐树关二合安置点螺丝加工厂目前正在认定中,社区工厂可提供就业岗位4200余个,安置就业548人。
抓就业创业指导,改善务工创业条件。县人社部门组织各镇办摸清各安置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劳动力人数、就业情况及就业需求,建立安置点就业信息台账。同时,全面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提供就业信息,落实创业优惠政策,精准实策,进一步改善易地搬迁群众就业创业条件,确保搬迁群众稳定增收。在今年疫情期间,县人社局采取“包高铁”“包大巴”“苏陕协作专车”等方式,促进搬迁群众转移就业。合理开发公益性岗位,持续保障群众就业,通过选聘城乡保洁员、安置区保洁员、道路养护员等公益性岗位再兜底就业一批。目前,全县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共就业达5620人,其中省外就业2124人,省内县外就业570人,县内就业2926人。落实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公益专岗就业336人、特设公岗就业383人,搬迁群众创业就业21人,全县3141户有就业能力的易地扶贫搬迁户中,无“零就业”家庭。
紧抓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公共服务短板。针对县级安置点公共服务设施存在短板现象,争取中央预算资金700万元,开工建设磨子桥移民安置点磨子桥中心小学改扩建项目和李家村安置点傥水河中桥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提升磨子桥中心小学教学能力,方便李家村安置点搬迁群众出行。
抓政策转接工作,保障搬迁群众基本权益。针对低保、临时救助等社会保障问题,各镇办设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的社会救助服务窗口,为困难群众打造“绿色通道”及时办理。医疗保障方面,在各安置点设专人负责参保工作,搬迁群众慢性病可在安置点或户口所在地镇医疗卫生机构申请;严格落实“搬出地管理林和地,迁入地管理房和人”的总体要求,保障搬迁群众在原集体经济组织的相关权益不变。
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增强搬迁群众融入。县级安置点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了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工作职能,重点落实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实行楼栋长管理、网格化管理,提升社区服务水平,让搬迁群众适应城区生活,真正融入社区。32个镇级点采用村组挂靠管理模式,积极组织搬迁群众参加村组文化活动、村民议事等活动,增强搬迁群众融入感。截至目前,全县34个安置点水、电、路、讯、环卫均能满足搬迁群众日常需求,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共配套幼儿园26所、小学24所、初中14所、村卫生室41个、镇级卫生院11所,教育、医疗均能保障到位。
新闻推荐
本报汉中讯(晏莉记者陈卫平)疫情期间,洋县联社主动担当,认真落实洋县县委、县政府各项工作安排部署,春风送暖,多措并举助力农...
洋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洋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