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刘继宣
初秋时分,走进洋县金水镇站房村,宽阔平整的水泥路边一幢幢小楼房错落有致,农家庭院里鲜花盛开、窗明几净;产业基地里袋料香菇长势喜人;文化广场上休闲娱乐的村民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近年来,站房村坚持把洋州新风建设、环境综合整治与脱贫攻坚同步推进,带领村民发展产业、改变村貌、净化乡风,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兴产业变思路促脱贫
站房村地处洋县东部深山,距离县城60余公里,交通极不便利,有11个村民小组、229户763人,贫困人口占61.2%,是出了名的“老荒沟”深贫村。
“我们村林多地少,过去,村民除了种点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外,偶尔也会种点香菇,但都是单打独斗、技术落后、产量偏低,一年下来基本挣不到什么钱。”站房村村委会主任王月庆回忆说。
为了让村民在青山绿水中实现脱贫致富,脱贫攻坚“四支队伍”深入群众走访调查,决心要改变村民原有的发展思路,走“集体带动”“长短结合”的新路子。立足林业资源、群众种养经验和帮扶单位的技术优势,成立专业发展合作社,重点发展以香菇为代表的林下种养产业。2018年全村发展椴木香菇5000余架、袋料香菇7万余袋、猪苓6500余窝,银杏100余亩,帮助贫困群众户均增收4000余元,带动全村129户471人顺利脱贫摘帽。
发展特色种植产业让村民尝到了甜头,今年发展产业的热情更高了,在坚持发展香菇、猪苓、银杏叶等主导产业的同时,拓展土蜂养殖、荷田养鱼,肉鹅、猪、牛养殖等产业,不断完善产业链条。
“预计今年年底全村贫困发生率将由57.54%下降到1.57%,实现整村脱贫退出。”村支部书记王吉祥对全村兴产业促脱贫充满了信心。美环境变观念提精气
“刚开始推进环境综合整治时,个别村民不赞同,认为脱贫攻坚就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产业上,环境综合整治可以等以后有钱了再说。”站房村4组贫困户杨庆庆谈到环境综合整治时慢吞吞地说。
面对村民们的质疑,村两委立即邀请扶志扶智宣讲团进村开展集中宣讲,并组织帮扶干部逐户走访进行政策讲解和思想动员,引导群众树立“人要精神,户要整洁,村要美丽”的脱贫观念。
同时,脱贫攻坚“四支队伍”把网格化管理也运用到环境卫生整治中,把11个村民小组划分为11个网格单元,由村干部担任网格管理员,负责网格单元内的卫生清洁帮扶、示范户评选和日常督促检查。每季度逐户进行评比打分,结合“红黑榜”和“爱心超市”对评比结果进行奖励曝光,促使群众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自觉把室外、室内、厕所卫生搞好。
“过去卫生没人管,房前屋后不干净、不整洁,现在村里经常开展检查评比,而且村委成员和帮扶干部还亲自动手帮我们收拾整理,院子卫生搞不好,感觉脸上都挂不住。”4组贫困户李怀庆笑着说。扶志气变民风育乡风
“爷爷,快看!你被评为这个月的环境卫生示范户了,这里面可有我的一份功劳哟。”在村“红黑榜”前,高景林的孙子满脸骄傲地对他说。
家住站房村8组70多岁的村民高景林,儿女都外出务工,留下他一人在家。笔者走进他家院子,地面一尘不染,四周鲜花盛开,屋内外物品整齐有序,就连墙角的几把扫帚也摆放得整整齐齐。“老一辈都是这样整整齐齐,延续下来的习惯,我每天都要收拾一下,不然乱糟糟的,让人不舒服。现在就连偶尔回家的小孙子都抢着打扫卫生,这已经成为我们的家风了”。高景林高兴地说。
村里像高景林家这样的美丽家庭比比皆是。近年来,该村结合洋州新风三年行动计划,不断完善修订村规民约,建立奖勤罚懒机制。每季度按照组评村议的方式开展一次“洋州新风示范户”评议,建立积分档案,定期开展扶志扶智宣讲和好邻居、好媳妇、好公婆评选活动,进一步净化乡风民风。
“现在村里打牌赌博的没了,实干创业的多了,不赡养老人的没了,和睦感恩的多了,邻里纠纷的少了,包容互助的多了。”老党员高景林谈到村风民风变化时,竖起大拇指激动地说。
如今的站房村不再是昔日的“老荒沟”了,而是产业兴、村庄美、民风纯,村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雍辉牟红星白云)9月23日,洋县举办第五届青少年科普知识现场竞答赛,来自全县24支中小学代表队120名参赛队员24名...
洋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洋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