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树鸣 通讯员 张恤民
脱贫宣传标语催人奋进,扶智扶志宣讲激动人心,扶贫文化墙让村容焕然一新,户容环境干净整洁,社区工厂传出欢声笑语……行走在洋州大地,处处升腾着希望,绽放着幸福的笑容。
在扶智扶志宣讲会上,身患癌症的黄家营镇四郎庙村村民杨茹侠富有激情地讲述了自己八年与病魔抗争、靠自己勤劳奋斗实现全家人脱贫致富的动人故事,深深感染了台下的干部群众。她还诵读了自己创作的快板《党的政策好》,更是让参会群众深受鼓舞。“一出门就能看到墙上的政策宣传、脱贫典型事迹,不仅让我了解了扶贫政策,还鼓舞我脱贫的底气。”靠种植黑谷和发展香菇致了富的黄安镇庙垭村贫困户张新兰感慨地说。一个个鼓舞人心的脱贫攻坚文艺节目正在上演,一个个身边脱贫明星户讲述着自己的故事,激励着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等陋习,树立不甘贫困、自立自强、自力更生的信心,增强自身脱贫本领和自我“造血”能力。该县针对部分贫困户存在“懒贫、赖贫、要贫”思想,脱贫动力不足的问题,积极调动各方力量组建“文艺+”扶志宣讲团,在全县110个贫困村开展面对面、点对点、人对人的巡回宣讲,借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宣讲形势政策,将传统文化融入乡村建设中,用接地气的语言,熟悉的场景,营造向上的民风,让孝老县针对部分贫困户存在“懒贫、赖贫、要贫”思想,脱贫动力不足的问题,积极调动各方力量组建“文艺+”扶志宣讲团,在全县110个贫困村开展面对面、点对点、人对人的巡回宣讲,借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宣讲形势政策,将传统文化融入乡村建设中,用接地气的语言,熟悉的场景,营造向上的民风,让孝老敬亲、勤俭节约、勤劳致富的乡风文明扎根乡村。两年来累计开展“志智双扶”宣讲会1600余场。刘兆国、吴成敏、王学宏等贫困户不等不靠、自强自立的故事给群众留下深刻印象,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主动性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勤劳双手实现脱贫致富的顽强意志。技能培训激活“造血功能”如果说扶志是筑牢群众脱贫攻坚的思想基础,那么扶智无疑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合作社就是我的靠山,不但给我找技术员传经送宝,还帮忙销售,既省了事又能挣到钱,真是太感谢了!”提起传授技术,茅坪镇朝阳村九组贫困户朱红娃满心的感激和赞扬。朱红娃家人多劳动力少,家庭收入单一。2015年,入社养蜂,近年来在技术员的指导下,他由初期的30多箱发展到现在的近百箱,年收入达10000多元。“果、药、菌、畜、米”是洋县的优势产业,该县将贫困群众脱贫与支柱产业发展相结合,贫困群众直接或间接嵌入“种植、加工、服务”等各类产业链条中。“以前,在家靠种地过日子,现在把扶贫车间建到家门口,还给我免费培训技术,叫群众带着技术去赚钱,这样的政策真好。”在朱鹮时装有限公司上班的该县贫困户张雪玲动情地说。典型引路激发内生动力说“人穷志短”,但黄家营周沟村贫困户刘兆国,却用“穷且益坚”作了回应。刘兆国2016年被识别为贫困户,一直想外出打工挣钱,但由于妻子瘫痪在床,7岁的孩子正在读书,他只能呆在家里,单靠种地一直入不敷出。2017年,他在帮扶工作队的引导下,学习种养技术,不但扩大了养殖规模,还种植了黄姜、银杏等经济作物,刘兆国依靠技术致富的路越走越宽,成为村里的种养带头人。在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的过程中,洋县积极发挥正反典型的引领和约束作用,各村采用出榜、积分兑换、评选表彰等多种方法亮相展示。
为弘扬榜样精神,激发社会正能量,增强扶志扶智效果,该县不断丰富形式和方法,制作播放脱贫攻坚政策及扶志MG动画,以当地脱贫故事为素材,拍摄微电影《风吹山》,在县城设置好人一条街,营造学有榜样,干有方向的良好氛围。让广大群众从先进典型身上感悟道德力量,形成脱贫致富的行动自觉。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饶珊雍辉)8月25日,洋县举办以“履行财务管理职责模范执行财经纪律”为主题的第三届校(园)长论坛。论坛随机抽签...
洋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洋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