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画家的晏子没有想到,因为一次写生,自己便与朱鹮结下不解之缘。
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俄罗斯远东、朝鲜半岛、日本和中国一些地区。上世纪中叶以来,由于自然灾害、猎杀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等的破坏和干扰,朱鹮种群数量锐减,曾一度濒临灭绝。直到1981年,人们才在陕西汉中洋县发现了仅存的7只朱鹮。
这些珍贵又美丽的鸟,走进了晏子的画。在“波澜壮阔三秦华章——陕西改革开放40周年成就展”上,由晏子创作的油画《生态保护鹮》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观看。
“这幅画展现的是2015年春天的洋县大店村姚家沟,那是最初发现7只朱鹮的地方。”展览现场,晏子指着高1.8米、宽2.2米的作品向记者介绍,她前后花费了近3个月的时间才完成这幅作品。画作中,蓝天白云下,绿树草地上,成群的朱鹮掠过,画面祥和美好,暖意融融,展现了朱鹮与大自然的交融之美、和谐之美。
有着俄罗斯血统的晏子,曾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度过了一段童年时光。她清楚地记得,距离爷爷家不远的地方有一座教堂,教堂穹顶壁画中挥舞着白色翅膀又发着粉色光的鸟儿,仿佛要朝自己飞来。爷爷告诉她,那是“天堂鸟”。从此,那只鸟也飞进了她的心里。
多年后的一天,晏子来到洋县写生,看到两只白色的大鸟在空中飞过,黑色的长嘴尖端是朱红色的,翅膀后部和尾下侧在阳光照耀下,透着淡淡红色的光晕。朋友告诉她“那是朱鹮”。
随后,晏子查阅资料才知道,那白色的大鸟就是小时候在俄罗斯教堂的壁画中见过的“天堂鸟”。这次初遇,让朱鹮在晏子的心里生了根,发了芽。“从此,我对朱鹮一往情深,决定把今后创作的重要笔墨都瞄准朱鹮。”晏子说。
从2013年至今,晏子共创作以朱鹮为题材的画作300余幅。作品不仅让人们看到了朱鹮的美,而且凝聚着对为保护朱鹮作出贡献的人们的敬意。
“每年我都要去洋县写生多次,一些细节深深打动着我。比如走在洋县的山川、田园,不难见到朱鹮的巢穴,也时常可以见到朱鹮飞翔的身影。但是不管大人还是小孩,大家都会尽量避开,唯恐惊吓到它们。”
如今,“人鸟共生、相互依存”的理念已经在洋县生根发芽。在朱鹮活动区禁止开矿、狩猎、砍林伐木;引导农民保留天然湿地和冬水田,保障朱鹮的觅食地;建立朱鹮保护站、救护饲养中心;封山育林4万亩,疏通渠道30余公里,为朱鹮营造舒适的栖息环境……
经过37年坚守,从仅有7只到千鸟竞翔,朱鹮保护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截至目前,陕西境内朱鹮种群已经达到2500余只,栖息地面积扩大到1.4万多平方公里。
现在,晏子又要着手准备明年的朱鹮画展。她说:“希望通过画笔,讲好陕西故事,唤醒更多的人珍惜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周明 石喻涵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张恤民刘继宣张利利)连日来,在洋县贴吧、洋县宣传等平台上,《好心人你在哪?全城寻找救命恩人》的消息刷爆网络,大...
洋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洋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