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韦华 通讯员 高景 庙华 “赶上了好政策,遇到了好干部,只要踏实肯干就能脱贫。”4月20日,记者冒雨来到洋县槐树关镇北梁村采访,60岁的贫困户陈雄义指着自己新修的一条通户路自豪地说,“你看,路修好了,出门方便了,粮食、土特产都能卖个好价钱了,致富更有信心啦!”
北梁村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基础设施不到位,多年来村民靠“挂在”半山坡上的几亩薄地“土里刨食”,全村289户村民,去年建档立卡贫困户达153户539人,贫困人口占总人数的53%,被称为洋县的“深度贫困村”。在原有扶贫驻村的该县二中工作队帮扶的基础上,今年4月初该县财政局派第一书记张峰驻村主抓扶贫工作。
陈雄义就是这个“深度贫困村”里典型的贫困户,独居、无房,但积极上进、肯吃苦。他暂住的3间土坯房是早年村上存粮的仓库,年久失修瓦片碎裂漏风、漏雨,虽然加盖了石棉瓦,但仍有安全隐患。最让他头疼的是,出门艰难、无路可走,一条几公分宽的秧田坎是他与外界交流的唯一通道,收割粮食只能靠肩挑背扛,每逢下雨更是泥泞不堪。
“要得富,先修路。”去年,扶贫工作队和村干部合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规划、丈量修路用地,准备新建、拓宽路基,通往陈雄义家的长约150米、宽3.5米的通户路终于划拨到位。但修路谈何容易,村委会到陈雄义家海拔落差较大,依照地势只能延长路基来舒缓坡度,因此工作量翻一番、石料增加、难度加大。
陈雄义了解情况后,主动找到村委会说:“这条致富路,我要自己修。”说干就干,去年11月,陈雄义自筹资金4000余元购买了5卡车石头,用木架子车、小推车将这些石头送到田间、地头,用3个多月时间完成了长约150米、宽3.5米的“Z”字形的通户路基,并挑土铺平路面。记者现场看到,路基外侧全部靠手工垒砌的石头填充起来,平均填充高度约2米。
“他就是当代的‘愚公\’,他有‘移山\’的精神。3个月来风雨无阻,大冬天风刮得呜呜响,他依然坚持天天搬石头修路,谁劝也不停,也不让别人帮忙。”驻村工作队的该县二中工会主席陆义东对记者说,“他的手都磨出水泡,我们看了都很不忍心,晚上也悄悄帮他干活。”
据第一书记张峰介绍,陈雄义80年代曾任过3年的生产队队长,觉悟很高。去年,组里评选他当贫困户,他毅然拒绝。他说自己打工赚了点钱,体力还行,不给组织添麻烦。
开展扶贫工作以来,陈雄义积极修路、发展产业,现身说法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去年自筹资金2.5万元养了30箱土蜂,扶贫产业补助资金达到6000元,扶贫工作队聘请养蜂专家来现场指导,预计今年蜂蜜产量能达到300余公斤,按每斤50元的市场价计算,光养蜂一项毛收入就能达到3万余元。
“我的1亩红薯,收入8000斤左右,按每斤0.4元的收购价,就能换回3200元现金;油菜、稻米换成生活费用不完;三棵香橼树能卖1200元的干香橼;还种了5亩板栗……”陈雄义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我不仅要脱贫,还要致富,要将眼前这3间土坯房翻新。等我住上新房时,门前新栽的这几棵杏树、李子树也就挂果了,有花有果其乐无穷,想想就开心。”说话间,他开始摆弄起树下的一盆太古石和几盆花草……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雍辉)4月19日至20日,洋县举办2018年中小学田径运动会。本次运动会共设置56个个人项目和6个集体项目,来自全县53所中小学的59支代表队716名运动员参加了角逐。经过两天激烈比赛,洋县中学...
洋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洋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