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韦华 通讯员 王艳潇
“养猪扭亏为盈了,外债也快还清了,今年就脱贫了。”11月6日,记者走基层来到洋县磨桥镇龙新村,该村8组53岁的贫困户屈小娥边介绍自己养猪脱贫的故事,边带记者参观了她的养猪场。
距离通村主干道约100米处、背靠山坡的的养猪场内,120头即将出栏的育肥黑猪膘肥体壮、40头母猪正在争先恐后地进食、30余只猪崽交头接耳地发出哼哼声……“扶贫政策好、市场销路稳定,年底又能净赚六七万元。”屈小娥的丈夫赵文生边添加饲料边对记者说,养猪既脏又累很辛苦,风险还很大,稍不留神就会前功尽弃、血本无归。
原来,屈小娥从2008年开始尝试养猪,那时5头母猪下的猪崽一抢而空,很快回本并有盈余。屈小娥给丈夫算了一笔经济账:种庄稼,一年收入不足2000元;外出打工,刨去交通、住宿、伙食费等所剩无几;养猪虽然辛苦,可农村饲料丰富、销路也不愁。于是,夫妻俩拿出家里仅有的积蓄投资建了圈舍,准备在养猪行业大干一场。
可天有不测风云,2013年至2014年,由于受市场不稳定、防疫不当等多种因素影响,养猪场连续亏损,不仅吃光了老本,还欠下27万余元的外债,家徒四壁的屈小娥被确定为2015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不甘落后的屈小娥了解扶贫政策后,总结多年的养猪经验、申请扶贫贷款修建圈舍,再次办起养猪场。村镇大力支持,并及时提供技术支持、政策帮扶,扶贫干部多次登门了解养殖状况、解决实际困难。屈小娥的创业信心更足了,她和丈夫不怕脏不怕累、日夜守护着养猪场,从饲料配备、定期防疫,到圈舍的安全、卫生以及接种疫苗都做到精益求精。
“2016年底,养猪场纯利润达到7万元。”屈小娥对记者说:“通过养猪,收获的不仅是金钱,还有技术、信念和希望。”今年年初,养猪场继续扩大圈舍规模、增加养殖种类。7月份,随着新一批育肥猪的出栏,大把的百元钞票进了屈小娥的口袋,她不仅偿还了大部分外债、顺利圆了脱贫梦,还成了村里产业脱贫的典型,丈夫赵文生也从门外汉变成“土专家”。
新闻推荐
一人护林 全家脱贫 ——汉中5200名生态护林员带动5200户家庭脱贫
生态护林员进山护林。本报记者姚远文/图汉中市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选聘护林员5200名,承担生态林管护任务,每人年均工资补助6000元,帮助5200户家庭实现脱贫。深秋时节,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拿护...
洋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洋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