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涛
2005年,洋县依托朱鹮保护核心地带的良好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有机产业。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目前,该县已累计认证有机产品13大类72种12.8万亩,建立生态品牌示范基地25万亩,注册了包括黑米酒、大米、红薯等“朱鹮牌”商标6大类50多种,有机产业实现总产值9.66亿元,被国家认监委授予“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称号,正式成为西北有机第一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和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县,洋县坚持把推动有机产业发展作为带动贫困群众致富增收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积极探索推行“龙头+基地+贫困户”脱贫模式,充分发挥有机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引导鼓励其积极联结农户,在实现产业发展、企业壮大的同时带动群众增收脱贫。
抓龙头,扶贫路上“结穷亲”
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中的示范带动作用,该县先后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对有机生产企业实行贴息贷款、项目支持、土地配置等优惠政策,培育带动双亚粮油、景柱香菇等24户有机生产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同时,积极开展“百企联百村”活动,实施“公司+基地+贫困户”、“订单+科技+信息”的产业合作模式,对已认定的各级龙头企业,根据带动贫困户数量给予3-20万元的帮扶奖励,鼓励有机生产企业积极联结农户,与贫困户结对认亲,在扶贫战场建功立业。
“脱贫攻坚是个大舞台,要积极引领有机企业参与到贫困户产业发展中来,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据该县农业局局长张文华介绍,目前,该县14户有机龙头企业通过与贫困户签订脱贫协议、发展订单种植、吸纳劳动就业等方式,先后与1万多户贫困群众紧密联结在一起,结成了“生产-加工-销售”利益共同体,帮助贫困户通过发展有机种养殖实现脱贫致富。
带产业,因村施策“挖穷根”
该县坚持把带动贫困户发展有机产业项目作为斩断贫困根源的有力抓手,鼓励引导县内20多家“农”字号有机龙头企业通过包技术、包种肥、包回收的“三包”服务结对帮扶全县110个贫困村,带动群众发展有机产业、拓宽增收渠道、增强脱贫信心。
闫长树是该县纸坊街道办马道村贫困户。去年,他与县宏玮魔芋公司签订了种植订单,贷款5万元种植魔芋62亩。11月初,他选择2亩长势较好的魔芋采挖,4000多斤的商品芋以每斤高出市场0.1元的价格被公司回收,加上出售种魔,仅魔芋一项老闫就收入近7000元。
目前,该县通过龙头企业引领带动,因地制宜在马畅、谢村、戚氏等平川贫困村建立有机稻米生产基地13万亩,黑米、五彩米基地2万亩,在槐树关、黄家营、桑溪等山区丘陵贫困村发展有机红薯、魔芋基地3万亩、木本药材基地20万亩、草菌药材基地5万亩、椴木食用菌20万架、袋料食用菌250万袋,让贫困群众顺利搭上了产业致富的大船。
促就业,门口务工“奔小康”
为进一步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该县还积极鼓励引导企业、合作社等有机发展龙头通过流转贫困户土地、吸收贫困户入企务工等方式,努力让贫困户成为既拿“租金”又领“薪金”的新型农民。
提起发展有机产业带来的好处,该县黄安镇刘家坝村脱贫户陈秀娥很有发言权。几年前,陈秀娥一家四口人守着5亩薄田,常年辛苦劳碌也没过上好日子。2012年,她与县里双亚有机农业集团合作,订单种植有机水稻,培训后还成了公司的生产工人。“现在日子好过多了!一月稳挣两三千。”陈秀娥高兴地说。
除双亚有机农业集团之外,该县朱鹮湖果业合作社、永辉农业等20多家有机龙头企业和386个农业专业合作社也立足实际,通过提供生产线用工岗位、聘用基地管理员、合作社管理员、吸纳有驾驶技能的农村贫困青年从事公司运输等方式全力落实岗位扶持政策。目前,该县已累计吸纳3000多名像陈秀娥这样的贫困群众入企、入社务工,实现家庭年人均增收2000多元,有力地推动了“一人入企,全家脱贫”。
随着有机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有机稻米、黄金梨、魔芋制品、中药材……一大批有机农产品正走出洋县、走向全国,承载起了全县农民的脱贫致富梦想,20万农民群众享受着有机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去年,全县有机生产示范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全县平均水平1500元以上。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任悦通讯员郑夏)近年来,市发改委抢抓国家级红色旅游和津陕对口协作机遇,坚持“保护修缮,展示利用,环境整治”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加大对革命遗址的保护、传承、利用力度。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文...
洋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洋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