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美丽的“东方宝石”以让人惊艳的姿态,向世人讲述着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奇。
如今,在汉江两岸翩翩起舞的朱鹮越来越多。
2013年12月3日,成群的朱鹮于傍晚回到位于洋县龙亭高原坝的一处夜宿地。
1981年,路宝忠、王跃进、陈友平、赵子厚在位于洋县八里关姚家沟的秦岭一号朱鹮群体临时保护站前进行朱鹮保护研究,这4位洋县当地青年也成为第一批朱鹮保护人。(资料照片)
5月18日,洋县高家河朱鹮栖息地保护示范区内的溪流里,作为年轻一代的朱鹮保护者,来自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的曾建文正在对流域内的水质进行监测,确保朱鹮觅食区域水质安全。
5月17日,位于洋县的朱鹮生态园人工育雏室内,两只朱鹮宝宝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完成了进食。通常经过人工育雏的朱鹮幼鸟在出生后45天左右,都需要人工干预进行喂食训练。
2016年3月2日,两只朱鹮相互依偎在一起,做出亲昵姿态,向对方表达爱意。进入繁殖期,成双成对的朱鹮开始为繁衍后代进行准备。
本报记者 赵晨 摄影报道
朱鹮,被誉为“东方宝石”。
上世纪中叶,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俄罗斯、朝鲜、日本和中国大部分地区,到上世纪70年代末,野生朱鹮种群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1981年5月23日,我国科学家在洋县八里关乡大店村姚家沟发现了世界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随即拉开世界朱鹮保护帷幕。
36年前,为了寻找最后一只朱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鸟类学专家刘荫增带着他的考察组走遍全国,终于在秦岭南麓的汉中洋县发现了朱鹮。
七只朱鹮的发现使洋县瞬间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几天后,洋县政府发布紧急通知,指出不得在朱鹮活动区鸣枪狩猎、砍伐树木、开山放炮、毁林开荒,不得在朱鹮觅食区稻田使用农药化肥,扩大和保留一定面积的天然湿地,朱鹮觅食地因此得到了安全的保障,朱鹮得以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息繁衍。
36年来,中国对朱鹮的人工繁育研究先后攻克了饲料配置、人工孵化等技术难关,培育出了子7代朱鹮个体。此后,科研人员又尝试将朱鹮放归自然,并实现了放归种群的野外存活和自然繁育。开展了掉巢朱鹮雏鸟半野化饲养、人工饲养朱鹮野外代孵代养、人工饲养朱鹮野外放飞等多项实验,建立了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朱鹮人工种群谱系档案及环志标识系统,探索出一整套朱鹮人工饲养、繁育和疾病防治技术方案和标准。
朱鹮活动区的群众也自觉参与朱鹮保护,使人与朱鹮相处更加和谐。朱鹮活动区大多位于山区,那里山高沟深,交通不便,与外界沟通联系较少,那里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资金投入,生产、生活设施落后,经济来源单一,给群众的脱贫致富带来了困难。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保护科陈征告诉记者,自朱鹮被重新发现以来,保护区先后投放大量专项资金,在发展种植、养殖、修路、办学、小水电建设等方面提供技术和资金,帮助群众发展经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使6万多人在保护朱鹮中受益,为朱鹮的成功保护奠定了良好的社区环境。
保护朱鹮成为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共识。目前,其种群数量已由发现时的7只增长到目前遍布全球的2200余只,野生朱鹮的数量更是超过1500余只,“东方宝石”终于跨越了“灭绝”的门槛。陈征告诉记者,通过对朱鹮巢址最新的核查,2017年朱鹮巢址已经涉及洋县、城固、西乡、南郑、勉县、留坝、汉台等七县(区)39个乡镇。陕西省内朱鹮分布范围也从洋县扩大到汉中、安康、宝鸡、铜川、西安等5市16县(区),野生朱鹮栖息地面积也由发现时的不足5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14000多平方公里,朱鹮的濒危局面得到了有效缓解。
新闻推荐
本报讯5月3日,省委副书记、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副组长毛万春深入汉中市洋县调研。他强调,脱贫攻坚最关键的要求是精准,最重要的标准是群众满意度,在贫困户退出等方面要坚持实事求是,让...
洋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洋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