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枣园村,空气冷而干燥,田地上蒙着一层薄薄的霜。在枣园村一组的一座香菇大棚外,一排排椴木整齐地码放着,村民胡玉家口中喘着粗气,双手握着电锯熟练地来回切割,妻子彭小艳一手杵着拐杖一手拿着小棍丈量着长度。他们配合默契,伴随着滋滋的电锯声,一节节椴木很快被切割了下来。
在西乡县城北街道办事处枣园村,只要提起胡玉家、彭小艳夫妇,无人不竖起大拇指。胡玉家是枣园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64岁,先天性肢体四级残疾,身高仅有1.1米;妻子彭小艳今年53岁,8岁时右腿患病导致筋脉断裂肢体变形,肢体三级残疾,身高也只有1.4米,行走必须靠拐杖支撑。
在村里,乡亲们习惯将胡玉家称作老胡。年轻时,老胡在城里跑过三轮车,在村里串门入户修补过鞋,几乎能干的活他都干过。虽然他勤快肯干,但由于身体原因,收入很不稳定,日子过得也很艰难。
枣园村是西乡县产茶的重点村,早些年村上有集体茶场,为了补贴家用,一到采茶旺季,老胡就到茶厂当小工。一来二去也就跟着师傅学会了手工制茶的技艺。凭着炒茶的好手艺,老胡夫妇俩的日子还算过得去。
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老胡的身体不适合再继续炒茶,少了炒茶的稳定收入,老胡的生活压力又大了起来。2013年时,因夫妇双方均为残疾,无固定收入来源,老胡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进入贫困户后,老胡考虑到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救济过日子,为了脱贫,他打算在家发展椴木香菇。
“咱们两个都是残疾人,手头本来都不宽裕,还搞啥椴木香菇,你这不是瞎折腾么!”妻子彭小艳最开始很不支持这一决定,周围邻居也没有一个看好老胡的。“你懂个啥,制茶、炒茶我都能学会,这椴木香菇又有啥问题?而且我都看过了,椴木香菇市场价格非常好,不愁销路,发展这个绝对没问题,你就等着看吧。”虽然村里此前并没有人发展过这个产业,这个决定看起来也十分冒险,但老胡信心十足,态度非常坚定,一有空就带着妻子到周边县区的食用菌场、种植户家里转悠,来来回回多次后,他的想法终于得到了妻子的支持。
于是,彭小艳拿出了辛苦攒下的所有积蓄,加上亲戚朋友的帮忙,东拼西凑之下,老胡凑足了3万元启动资金,一口气购买了菌棒、菌种、烘烤机,还在自家油菜地里建了一座大棚。从开始的椴木准备到菇木、养苗的管理,尤其在出菇期,老胡是一点不敢马虎,起早贪黑是常事。一段日子里,老胡睡也睡不好,吃也吃不好,心里想的全都是椴木香菇的事,生怕对不起之前向妻子作出的保证。功夫不负有心人,初次发展的60架椴木香菇和100架椴木黑木耳喜获丰收,刨去成本一下就净赚4万多元。看到老胡成功了,妻子彭小艳心里也乐开了花。
2017年,村委会旁边修建了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老胡夫妇俩也从之前的3间土墙房里搬了出来,住进了2室1厅1厨1卫的干净新房,不仅用之前赚到的钱还清了向亲友的借款,还给新房搞了装修。同年,村上鼓励贫困户巩固壮大产业,老胡夫妇俩也想继续扩大椴木香菇规模,但又因手中剩余资金不足犯了难,帮扶人得知后便立即帮助他们申请办理了5万元小额贴息贷款。有了这笔钱,老胡夫妇俩劲头十足,一口气又发展了100架,之后两年里连获丰收。
在老胡的带动下,村里想发展椴木香菇的村民多了起来,老胡时常被请去指导,慢慢地他成了当地种植椴木香菇的“土专家”。现如今,老胡夫妇俩除了每年发展香菇带来的稳定收益外,每月残疾补贴、低保、养老金加起来还能拿800元左右,日子过得是越来越好。谢阳 姜峰
新闻推荐
阳光讯(记者缑青翠)沣东新城消费扶贫智能柜在区域多个公共场所陆续亮相,上班族闲暇时扫码就能买到称心如意的小零食。泾河新...
西乡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乡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