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刘春生 张晓强
在距离西乡县城76公里的高川镇五星社区,提起75岁老人王道同,大家不由得竖起大拇指。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王道同生活不幸,家里就他和70岁的老伴范仲菊两个人,范仲菊还身患间歇性精神病失去了劳动能力。他里里外外一把手,从不叫苦叫累,用勤劳给家里带来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他也被村民赞为75岁的脱贫“硬汉”。
不等不靠,常怀感恩之心
王道同居住在距离居委会2公里的龙洞河山梁下,住着不到60平方米的2间砖木结构房子。家里过去经常乱糟糟的,客人去了没地方下脚。他年龄大又没有技术,老伴经常发病需要治疗,生活担子很重。他家有4亩多田地、1亩茶园,以务农为主,偶尔打点零工贴补家用,日子过的很紧张。
2014年,社区进行贫困人口动态调整,经过村组评议和公示,他家因为缺劳力、缺技术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干部走进他家门,社区干部走进他家门。他不擅言谈,可对党的扶贫政策是充满了感恩之情。他按照干部们给他家制订的产业发展规划,一如既往地埋头苦干。每天早早起床上坡干活,还要兼顾照顾老伴,喂鸡打扫卫生。他没有向社区和干部伸手或提出额外要求。他常说一句话:“我虽然老了,但我能劳动,干部们帮扶我,我已经很感恩了!”社区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只要来到他家,他都非常热情地招呼,积极配合工作。逢年过节,干部们给他买点慰问品,他都非常感动。虽然生活艰难,但他立志以勤劳来改善。
奋发有为,带头发展产业
王道同家门前的道路是一条土路,晴天扬尘、雨天泥泞。看着王道同和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干劲很大,帮扶单位和社区共同努力,争取到项目支持。在2018年5月建成一条3.5米宽水泥路并投入使用。交通便捷了,王道同干劲也更足了。在社区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支持下,他到集镇买回两头猪仔,整修了猪圈养起了猪。
除务好庄稼外,农闲时他就到茶园去采茶或者锄草等。去年社区低改200亩老茶园,社区书记汤有才给他打个电话,他立即扛起锄头就参加。他干活时不偷懒,舍得出力,深得村民好评。在社区茶园他干了20天,挣了1600元。此后,只要社区打招呼,他第一时间赶到参加劳动,从不缺席。社区开展“五净一规范两提升”活动后,他带头整理卫生,房子收拾的干干净净,院子杂物也摆放得整整齐齐。社区带来其他贫困户参观,大家也纷纷夸奖他能干。
心中有梦,勤劳致富光荣
他老当益壮,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甩开了膀子加油干。今年他养了3头猪。春茶开园后,他除了每天到自家茶园采茶外,还帮别人采茶,光采茶卖鲜叶就挣了3000多元。他还抽空到镇香菇园区打零工。社区要低改360亩老茶园,他也报名参加务工。从去年10月到今年3月底,他家半年纯收入6384元。预计到9月底,他家纯收入能达到13000多元,他能顺利脱贫摘帽。过去干群一致认为他无法脱贫,只能通过兜底保障来脱贫。没想到他通过勤劳,成为脱贫路上的“黑马”。
如今的王道同,脸上有了更多笑容,日子过得不再清苦,他还琢磨着把院子硬化,既便于晾晒粮食,也有利于家里环境的整洁。同时,他谋算明年再修个猪圈,再多养3头猪。他的行动感动了驻村第一书记,第一书记给他筹集了一部分资金,争取在今年秋收之前硬化他家的院子。王道同在脱贫攻坚路上愈老愈勇,感动了广大干群,他被评为社区和镇上的脱贫模范受到公开表彰。
新闻推荐
探索“互联网+大联盟”振兴农村教育新模式 西乡县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侧记
本报通讯员刘胜文“上课!”随着西乡五中教师王进洪亮的声音,西乡五中七年级(13)班和高川镇初级中学七年级(4)班的学生同步起立,...
西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乡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