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口镇檀木村贫困户在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茶园采摘茶叶。
本报记者 胡汉杰 张忠德 文/图
5月5日,由汉中市委宣传部和市脱贫攻坚指挥办公室统一组织的省市新闻媒体赴西乡县采访脱贫攻坚活动,本报记者随行见闻了该县精准发力、有的放矢,使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典型经验和取得的一件件鲜活事例。
产业园区带动,促进贫困户增收
采访第一站,记者一行来到了位于沙河镇的精诚农贸食用菌扶贫产业园区。近年,该园区在沙河镇党委、政府和扶贫部门引导和支持下,加快推进扶贫产业发展,积极吸纳全镇贫困户进园区参与发展食用菌产业,实现公司发展、贫困户增收的双赢局面。
正在园区大棚内采摘香菇的茶条村四组村民彭桂莲告诉记者:“我们以前在江苏打工,既辛苦,收入又没保障,还照顾不了家里,现在就近在园区干活,每天能拿50元,既能照顾家里又把钱挣了。”在香菇分拣车间干活的该村五组村民王福萍说,她家五口人,丈夫在家种庄稼,2014年来园区干活,一年能干七八个月,年收入达15000元左右。
据了解,该园区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吸纳贫困户多途径参与产业发展,促进增收脱贫。目前,沙河镇有8个村、1057户贫困户已在公司入股分红,同时帮助6个村生产大户建食用菌大棚,带动贫困户滚动式发展,并定期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使贫困户掌握食用菌生产技术,提高持续发展能力。
实施“五步法”,助力***
沙河镇马踪村距县城19公里,辖6个村民小组,310户1040人,是全县重点贫困村,其中:贫困户69户194人。自开展***工作以来,村上摸索出了***“五步法”,为全县***工作创造了经验。
“五步法”是:入户调查摸家底、一村一策定规划、一户一法抓落实、精准管理促规范、设施建设促提升。根据贫困户调查摸底情况,将69户贫困户建档分类,因户施策。今年以来,7户贫困户种植木耳699架,1户贫困户种植香菇1万袋,9户贫困户种植药材元胡8.2亩,劳务输出10户17人,发展养牛、养鸡各3户。强化帮扶力度,对发展食用菌在50架以上,种植元胡、乌药等在0.7亩以上的贫困户,每户给予500元以奖代补,增添了贫困户发展产业信心,效果十分明显。
马踪村一组村民李华友,今年48岁,家里五口人,比较贫困。他告诉记者,自己多年来一直点种木耳,但由于缺乏资金,规模就上不去,效益也就低。“去年,我家在镇党委书记佃光荣的包扶下,争取到5万元无息贷款,一下解决了发展资金不足的难题。”说到这,李华友面露喜色、信心满满地表示:“今年我点种了305架木耳,预计年收入6万多元没问题,可算一举脱贫啦!”
互助资金发力,带动贫困户脱贫
互助资金工作,完全不同于以往扶贫资金无偿使用模式。“怎么干”?西乡县扶贫互助资金协会在规范管理、提升水平、促进产业发展、增加群众收入等方面,做了大量具体工作,创新出独特的经验和成效。
自2008年开始到2015年底,西乡县发展和建立互助资金项目村26个,成立协会26个,项目区覆盖农户11261户38400人。在互助资金及贴息贷款、产业扶贫等扶贫项目强有力的推动下,全县茶、猪、菌、烟等主导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记者采访得知,城南办水东村一组村民周国兵两次借款4万元,利用闲置的河滩地发展良种桔子树苗15亩,当年收入6万元;水东二组村民王吉财,在互助协会借款2万元的扶持下,办起了富有当地特色的“农家乐”,当年收入3万元。堰口镇大坪村四组村民任发勇,2012年建养猪场,从2013年开始每年在协会借款2万元,养殖规模逐年扩大,去年收入达到6万元;葛家河村四组村民蒋吉安,在协会借款5000元,利用流转来的土地,发展烤烟25亩,当年收入8万余元。
在互助资金协会的扶持下,贫困农户结合村情和自己的实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办起了养殖场、茶叶加工厂;有的购买了农用车、兴办了农家乐;有的发展茶叶、药材等产业,加快了脱贫步伐,成为当地致富的带头人。入会群众感慨道:“以前我们贫困户想搞发展最缺的是资金,越是贫困贷款无人担保,想借钱没人放心,这下党的政策好了,村里办起了互助资金协会,使咱穷人有了自己的银行,再也不用为钱求人和犯愁了”。
新闻推荐
国土绿起来,林业活起来,人民富起来。西乡县林业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生态立县”战略,以林业生态重点工程为主导,以调整林业产业结构为主线,以增强林业实力为出发点,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大力开展植...
西乡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乡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