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 子历史上有个有趣的现象,甲地的地名,因为某种原因搬到了乙地用,这种地名上的张冠李戴,地理上称“地名漂移”。
“地名漂移”的现象,在我们身边并不稀奇,“汉中”“南郑”“勉县”就是历史上张冠李戴的结果。与此相类似,“宁强”地名的由来,追根求源,也是“地名漂移”而来的。具体来说,宁强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有名的“地名漂移“。
宁羌卫由甘肃徽州迁羊鹿坪(今宁强县城)。宁羌卫最早在甘肃徽州,洪武二十七年甲戌(1394年)秋天八月,阶(阶州,今甘肃武都)、文(文州,今甘肃文县)军兵叛乱,派宁正为平羌将军进行讨伐。二十八年(1395年)平羌将军宁正征洮州(今甘肃省临潭县)氐羌,氐羌降,置宁羌卫于徽州(今甘肃徽县),“其曰宁羌,盖以辑宁氐羌之义,欲羌之永宁耳。”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二月,羌人田九成据马面山(今宁强县城东南)起义,虽历时短暂,失败惨烈,但对朝野震动颇大。明王朝深虑本境据秦蜀要冲,左控阶(阶州,今甘肃武都)、文(文州,今甘肃文县),右倚汉(汉中)沔(勉县),况山大林深,地势复杂而险要,自秦汉以来,西南有事,此处首当其冲,诚为兵事易发地带。故在平定田九成起义的第二年(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指挥姜观在羊鹿坪(今宁强县城)拓荒筑城,建造卫城,把宁羌卫所从徽州南迁至羊鹿坪,屯垦以备边患。自此,宁羌即为汉中西部一军事重镇。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建宁羌州,且州卫并存;清代废卫存州;辛亥革命后的宁羌由州降为县;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改“宁羌”为“宁强”。
大家知道“古三泉”(即今宁强县阳平关擂鼓台)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中央直辖县,却很少有人知道,“三泉县”最早是由广元市朝天北移到宁强县阳平关擂鼓台了。唐武德四年(621年)析绵谷县置三泉县,治城在今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以北。天宝元年(742年)治所北移120里的沙溪之东,即今宁强县阳平关镇擂鼓台村。三泉县北临嘉陵江,地当秦蜀要冲,尤为蜀之门户,是一个兵家必争之重镇。出于古代治理蜀乱的战争需要,北宋乾德五年(967年)宋太祖赵匡胤诏令三泉县直属京师,至道二年(996年)以三泉县升建大安军,后几经升并,直到元朝至元二十年(1283年)因战略需要将三泉县并入大安县。古三泉县开中国历史中央直辖县的先河。
“大安”地名是由阳平关镇擂鼓台漂移到东面的“金牛镇”的。北宋至道二年(996年),以三泉县(今宁强县阳平关镇擂鼓台村)建大安军。军为宋代行政区划名,与州、府、监同隶属于路。次年废军,复置三泉县。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复升三泉县为大安军。元初,改大安军为大安州,将治所东移至金牛镇(即今宁强县大安镇)。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降州为县,同时并三泉县入大安县。“大安”因之取代“金牛”流传至今。
新闻推荐
一切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宁强县实施医改推动“医共体”向“健共体”升华工作纪略
本报通讯员刘炳林周中斌为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宁强县在实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基础上,融疾控、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
宁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宁强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