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厂工人正在进行酒曲拌料工序。?黎德华 摄
本报记者 李佩蓉 朱媛媛 从一树荞花发端,到一壶老酒传情,宁强县乡亲们祖辈相传的荞麦酒酿造,不仅盛满乡愁,还酿出了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路。
近日,记者来到宁强县循环经济产业园的新宁酒厂,聆听传统产业,如何用文化赋能,把村民祖辈传承酿造的荞麦酒打造成受市场欢迎的商品,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故事。
羌人古法酿好酒 一走进酒厂大门,便嗅得一股清甜酒香。
“我们厂始建于1958年,前身是宁强县酒厂。虽然是62年历史的老酒厂,但从始至终一直坚持采用羌人古法酿造、固态发酵的浓香型大曲酒传统生产技术,取产自秦巴山区荞麦、小麦、玉米、高粱、糯米等粮食和汉江源头的汉水为原料来酿酒。”酒厂负责人郑菲向记者介绍道。
在酿酒车间,记者看到刚煮好的玉米粒正在进行摊晾。“古法酿造,每一步都很讲究,制曲、煮粮、拌料、摊晾、入窖、起窖、蒸馏、出酒。这种传统技术虽然出酒率不高,但酒质醇厚。”酿酒工人刘汉洲说。
56岁的刘汉洲是汉源街道办黄泥梁村村民,之前一直在外务工。2016年来到酒厂后,踏实能干的他从一个打杂工一路成长为技术成熟的酿酒工人。他说:“看着眼前的一排排酒缸,浮躁的心立马沉静下来。酿酒不仅仅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历史文化的积淀,一种传承。”
古法酿造出好酒,如今的新宁酒厂,年产白酒3000吨,同时,给许多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
43岁的郑清江家住在舒家坝镇镇江坝村,家中上有80多岁的老人,下有两个上中学的儿子,夫妻俩常年在外打工,一家人生活拮据。2019年因为身体原因,郑清江不得不回到家中,机缘巧合来到酒厂工作,给工人们做饭。“我干不了重活,做家常饭对我来说驾轻就熟,每天中午做一顿饭就回去了。虽然不如在外挣得多,但一天工作轻松,又在家门口上班,家里也能顾得上。”谈起现在的工作,她笑着说。
酿出脱贫好生活 郑菲告诉记者:“荞麦酒的原料就是宁强这片土地上最普通的荞麦、玉米、豌豆,农民家家户户都能种植。目前,新宁酒厂在太阳岭镇青林咀村、代家坝镇堰坎村建设荞麦种植基地。充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在贫困户自愿种植的前提下,酒厂免费向贫困户发放种子、化肥和订单回收产品的方式,由农户承包土地种植,促进农村闲置土地利用和增加农民收入。”
今年50岁的太阳岭镇青林咀村村民马平成就搭上了这辆致富列车。他告诉记者,妻子常年生病,为了照顾妻子,一直在家附近打零工,收入不高,还要供孩子上学,经济压力很大。“2019年新宁酒厂把免费的种子、肥料送到家门口,现场与我签订了收购协议,他们还经常组织专家到地里进行技术指导。荞麦是个懒庄稼,每年8月左右种,不占农忙时间,3个月左右就有收成。去年我共收了3亩荞麦,酒厂全部回收,卖了将近2千元,现在我正在平整土地,准备扩大种植规模哩。”
谈到帮助农民增收,郑菲给记者算了这么一笔账:“目前,我们发展的荞麦种植基地有499亩,每亩产量最低按300斤计算,可收获荞麦74.85吨,酒厂全部回收,回收单价按2.4元每斤计算,共兑付荞麦款35.93万元、带动贫困户230人,人均增收达1562元。荞麦种植基地建设,促进了农村山区土地的有效利用,使山区低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的剩余劳动力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荞麦深加工项目实现了对农业产品的加工利用,促进了产业发展,增加了劳动就业岗位和财税收入,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
不断探索走出新路子 一壶荞麦酒成为酒厂特色品牌,一壶荞麦酒酿出群众致富路,一壶荞麦酒带动了一方脱贫。但是,企业要长远发展,还需不断探索。
“宁强是‘天麻之乡’,接下来我们将不断进行新工艺和新技术的研发,在打造以荞麦为原料的白酒生产线之余,将研发以天麻、银杏为原料的养生酒和以水果为原料的果酒,进一步扩大产品市场。今年,我们正在和其他乡镇的村组谈发展荞麦种植基地的合作,争取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郑菲说道。
新闻推荐
汉中市部分县区、部门试水直播“带货” 解决部分农产品滞销问题
本报记者柴雯雯今年,最忙的莫过于“主播”,全国各地的市县长纷纷客串网络主播,为当地农特产品站台“带货”。4月15日,在宁强...
宁强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宁强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