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村群众加强夏菇集中上市前的管理。
本报记者张玉伟文·图
青翠的大山高耸入云,鸟鸣和着溪水声,显得格外幽静;山脚逼窄的沟谷边,零散的住着农家,房前屋后仅有的小地块里,依形就势填满了大大小小的黑色大棚。5月15日,这是记者走进朝天区花石乡梧桐村看到的情景。
梧桐村与陕西省宁强县广坪镇接壤,村里地广人稀、山大林密,森林覆盖率高达98%,是该区最偏远的村子之一。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梧桐村人靠勤劳的双手,铺就出一条靠山吃山的产业振兴之路。
不屈不挠,誓向大山找出路
“头上巴掌大个天,脚下土地二指宽。一年到头累断气,饿得脖子麻杆细。”在谈及村里人以前的生活状况时,梧桐村党支部书记杨学忠感慨不已,“全靠天吃饭,粮食亩产不足300斤,年产值100多元,家家户户过得都很艰难。”
穷则思变,九十年代中期,不愿再过穷日子的村里人,对漫山的森林资源动起了“歪脑筋”,尝试着在山林里试种木耳和椴木香菇。
“那也是靠天吃饭,效益不太明显。”杨学忠说,那时,大家在树林里种香菇,温度湿度无法调控,香菇品质难以保证,特别是遇上阴雨天,投入大量劳动力从深山运出的鲜菇,因没有烘干设备最终只能倒掉。
2000年,该村引进香菇袋料种植技术,由于缺乏系统技术指导和市场价格下跌,当年30多户种植户全部亏本。
千难万难,难不倒梧桐村倔强的庄稼汉。经历了失败的教训,第二年,不甘失败的4户农户痛定思痛,聘请了河南西峡县技术人员手把手教授种植技术,砸锅卖铁继续试种。
正是梧桐村人的坚持,通过几年的发展,该村也从远近闻名的穷村,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为远近闻名的“香菇专业村”。
村民职业化,唱响香菇致富经
“接下来的几年,每年都以20%的速度增长,到2014年种植规模达到最高峰。”攀谈间,杨学忠干瘦的脸上绽开了朵朵笑容。他介绍,随着香菇种植技术的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到香菇种植的行列,到2014年,全村90%农户成为职业香菇种植户,生产规模达170万袋,鲜菇产量2000多吨,年人均香菇纯收入超2万元。
“你看,今天全国鲜菇零售价格5.5至6元,干菇通货价格……”随着该村香菇产业不断壮大,杨鑫春开始了转型,从职业种植户变身成为职业经纪人,从事起干香菇的收购和销售,正在分选和包装干香菇的杨鑫春停下手中的活计,打开了几个微信公众号让记者看当日市场行情。在村里,像他这样从事收购和销售的还有村民张正林。
在张正林的大棚里,只见他将层架上的香菇袋料一一翻动。他介绍,鲜菇市场行情波动快,为了更好的指导村里香菇的上市时间,他每年都还种植2万多袋香菇。目前,根据市场价格走势和经验,他预测两周后,全国鲜香菇市场价格将再次上涨。通过及时的翻动“醒菇”和温度湿度调控,到时,村里的鲜菇将大量走上成都、巴中、南充等省内城市市民餐桌。
而63岁的李泽方,通过刻意延后种植,管理上尽量控制较低温度等措施,他家香菇既避开了夏菇集中上市高峰,又在冬菇上市之前,到时也能卖个好价钱。固本立新,振兴路上布新局
“近两年,村里香菇种植总量越来越趋于科学和稳定,每年保持在70万袋左右。”杨学忠介绍,根据多年种植、销售数据分析,梧桐村香菇种植极限总量150万袋,富起来的村里人敏锐地发现,如果长期过度保持极限生产,既会影响生态环境,还会面临销售难题。
那么,种植总量的减少,对这个香菇专业村来说,未来的出路在哪里?
“转型升级、开拓新路是产业振兴的必然选择。”杨学忠介绍,村里坚持把香菇产业作为核心支柱产业,加快引进更先进的香菇种植技术和优良品种,持续做强做优。2018年,村里还建起了香菇冷库,通过预冷处理可提高香菇的保存时间和运输能力,村里的鲜香菇实现了跨省销售;建成了梧桐村食用菌分拣包装购销中心,通过线上营销,让村里的香菇、木耳等更多山货走得更远。
“金耳和香菇的种植技术差不多,去年我就开始转型了。”在梁国仁家的大棚里,记者看到的不再是袋料香菇,整齐排列的根根椴木上开出朵朵金黄的“小花”,梁国仁夫妇将成熟的金耳割下,经过烘干处理后,每斤能买到100元。“种植金耳劳动力投入更少、效益更高,今年,全村金耳种植已超6万椴。”
“深山出好药!药材种植将是我们今后大力发展的方向。”杨学忠介绍,2015年以来,该村70%以上农户已利用撂荒土地种植重楼等中药材,到2020年,可实现产值100万元以上。通过前期试种和送检,村里种出的药材品质高、品相好。目前,该村正与中国农业研究院合作,利用农户撂荒土地,通过公司提供种源和技术,农户生产加工,公司保底回收的合作模式,大力发展柴胡、黄精、党参等中药材,不断培育新产业,让群众抗风险能力更强,增收路子更广。
新闻推荐
满目胜景正宜人 宁强县深入实施“五大战略”加快脱贫奔小康、富民强县、追赶超越步伐系列报道之四
本报通讯员李长波攀登金刚峡,一睹青山之奇;嬉戏玉带河,尽享秀水之乐;观景青木川,饱览古镇之美……置身山水宁强,目之所及是青山...
宁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宁强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