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区齐寿山庙会场景 李三祥/摄
嶓冢山,是中国古代名山。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就有记载:“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山海经》也载:“嶓冢之山,汉水出焉。”现在,嶓冢山位于何处呢?查2001年版《辞海》,是这样记述的:“嶓冢,山名,一作‘嶓’。《书·禹贡》梁州:‘岷嶓既艺’,导山‘导嶓冢至于荆山’,导水‘嶓冢导漾,东流为汉’,指梁州境内漾水即汉水上源所出之山。漾水指今西汉水某一支流,古人误以为系汉水上源,故班固、郑玄、《水经》作者都认为西汉水所处的是嶓冢山,在今甘肃天水市和礼县之间。后人既知西汉水并非汉水上源,因又指今陕西宁强北汉水所出之山为嶓冢。北魏并置嶓冢县于山侧。此后地理图籍中遂有二嶓冢,学者所争论的问题是哪一个嶓冢系《禹贡》所指。”依此说来,中国古代有两个“嶓冢山”,一个在今甘肃天水市与礼县之间,一个在今陕西宁强县北。
班固《汉书》卷二十八,陇西郡西县条记载:“《禹贡》嶓冢山,西汉所处,南入广汉白水,东南至江州入江。”《水经》也记载:“漾水出陇西氐道县嶓冢山,东至武都沮县为汉水,又东南至广魏白水县西,又东南至葭萌县东北,与羌水合。又东南至巴郡阆中县。又东南过江州县东,东南入于江。”郦道元注也说:“今西县嶓冢山,西汉水所导也。”由此可知,位于陇西郡西县(或氐道县)的“嶓冢山”,是西汉水发源地。西汉水南流进入今四川省境内汇入长江。陇西郡境内的嶓冢山,按照今天的行政区划,位于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南部。新编《天水市志》(2004年版)记载:“齐寿山,又名嶓冢山,位于秦州区齐寿乡东南,海拔1951米,为南沟河、永宁河、西汉水的主要分水岭。”根据《天水市志》的记载,今天水市南部的齐寿山,就是古代的嶓冢山。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引《开山图》还说,“汉阳西南有祁山”,“祁山在嶓冢之西七十许里”,“在上邽西南二百四十里”。这些记载,也证实了嶓冢山位于今天水市秦州区南部。
至于陕西境内的嶓冢山,《水经》只记载:“沔水出武都沮县东狼谷口,东过南郑县,又东过成固县南……又南至江夏沙羡县北,南入于江。”郦道元注说:“沔水,一名沮水。”
现在有专家考证认为,发源于甘肃天水嶓冢山的西汉水和发源于陕西宁强的汉水,原本是一条河,其正源在甘肃天水的嶓冢山,后来由于地震,地形发生变化,今陕西略阳地势隆升,致使汉水上源部分改道,向南流入四川,即为嘉陵江,陕西境内的汉水仍流入武汉入长江,即今汉水。于是就出现西汉水(今嘉陵江上源之一)和汉水之分,随后又出现两个“嶓冢山”。有人已经在今陕西略阳县发现了古汉水改道前的古河道,证实了古代东西汉水原为一条河的事实。
再查阅普及版工具书《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解释:“嶓冢:古山名。在今甘肃省成县东北。”《现代汉代词典》解释:“嶓冢,山名,在甘肃。”这两种解释,都不令人满意。后者太笼统,前者不准确。因为,按照现在的行政区划,嶓冢山,位于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境内,不在成县境内。为什么会出现“甘肃省成县东北”的说法呢?因为,成县的前身是成州。唐朝初期,今甘肃省东南部设立过“成州”行政区。据《旧唐书》记载:“武德元年,置成州,领上禄、长道、潭水三县。贞观元年,以潭水属宕州,又割废康州之同谷县来属。州理杨难当所筑建安城。天宝元年,改为同谷郡。乾元元年,复为成州。”这里的“成州”中途曾改名为“同谷郡”,接着又改为成州,治地在“建安城”。《新唐书》又载:“成州同谷郡:本汉阳郡,治上禄。天宝元年更名,宝应元年没吐蕃。贞元五年,于同谷之西境泥功山权置行州。咸通七年复置,徙治宝井堡,后徙治同谷。”这里的“同谷”,为“同谷县”即今成县。
综合上述记载,唐代“成州”治地“建安城”在上禄县,即今甘肃省西和县城所在地,唐代“成州”,先辖上禄、长道、潭水三县,后辖上禄、长道、同谷三县,管辖范围相当于今甘肃省西和县、礼县、宕昌、成县及天水市秦州区西南部等地。按此地域,嶓冢山正好位当时“成州”东北部。但是,后来,成州治地南移,行政区域缩小,到明代“成州”改为“成县”。原“成州”的地域范围也只剩今甘肃成县。现在,就“成县”而言,“嶓冢山”已不在成县辖境,嶓冢山与成县的相对位置也发生变化。而《新华字典》注释仍沿用旧的行政区划资料,与今天的行政区划不符。《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作为发行量最大、发行面最广的普及性工具书,应该这样解释:“嶓冢,山名,位于今甘肃天水市秦州区南。”就可以了,不必延伸。
天水嶓冢山,从自然地域讲,正好位于西秦岭主峰,是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之一。王若冰先生文化散文著作《走进大秦岭》对此山进行了深入探究和生动描述。中央电视台第十套节目“探索·发现”栏目依照王若冰著作拍摄了大型专题片《大秦岭》,向广大观众直观展示了秦岭山脉的真容。王仲满先生著作《中华文化之根齐寿山》也全方位介绍了齐寿山(嶓冢山)及其与之有关的历史及人物等。
司马迁《史记》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淮南子》说:“轩辕之丘在西方。”东汉人姚瞻说:“黄帝生于天水”。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述更具体,黄帝生于寿丘。此“寿丘”,即今齐寿山,古嶓冢山。
齐寿山所在的西汉水上游及其周边地区,还是秦国的发祥地。据《尚书·禹贡》记载,早在尧帝时期,秦人先祖和仲被尧帝委派到这里,进行天文观测,即所谓“和仲宅西”。齐寿山附近设立过“西县”,这“西”的地名来由,就与“和仲宅西”有关。殷商时期,秦人先祖“在西戎,保西垂”。西周时期,秦人先祖非子因牧马有功,被周孝王封为“秦附庸”。到庄公,秦国定都“西垂”。西周末年,犬戎攻灭镐京,西周灭亡,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周平王正式封秦国为诸侯国。秦文公时把都城从西垂迁到今关中。秦国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西垂”一直是秦国的大后方和根据地。
■■■
△秦州区齐寿山一景 李三祥/摄
□袁智慧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权伟通讯员刘振宁)今年以来,宁强县统筹整合财政涉农扶贫资金,建立了“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管口放...
宁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宁强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