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李长波 席伟
“去年我的袋料香菇不错,点种了5000袋,成功了4800多袋,每一袋就有2.5元左右的利润吧。加上1亩的天麻收入,一年收入了2万来块钱。今年按照帮扶干部给我制定的计划,袋料香菇增加2000袋,天麻再多种2亩。这样的话,今年可以多收入8000多块……”看着大棚里长势很好的香菇,李春平乐开了花,一边采摘着头茬花菇,一边打着今年的致富算盘。
李春平是宁强县广坪镇大茅坪村的一个贫困户,今年39岁。大茅坪距离广坪集镇12公里,山高路远,自然条件差。李春平父亲过世的早,母亲残疾,因此他只上了小学就回到家里照顾母亲。没法外出务工挣钱,李春平只能靠打零工维持生活。想发展产业吧,又缺少资金和技术,这些年,他家一直在贫困线上挣扎。
2016年,李春平迎来了人生转机。通过精准识别,他被广坪镇纳入贫困户系统。建档立卡后,根据他的实际情况,包扶干部为他制订了以种植袋料香菇和天麻为主的“产业帮扶”脱贫计划,又帮他争取到了村护林员的职务,每月可领取500元工资。
有了政府的帮扶计划和产业发展资金,李春平找到了发展的信心。“那段时间,凡是县上、镇上组织的劳动技能培训,我都一次不落地参加。包扶干部帮我重新调整了发展思路,就是每年在上年种植的基础上增加2000袋,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滚信心越足!”
有了干部的帮扶,李春平紧抓机遇,起早贪黑,整整忙乎了2个多月。为了省钱,拌料、接种、养菌、上架等十几道工序,李春平只在装袋的时候找了2个人帮忙。“装袋的时候不得不请人啊!香菇对季节性要求很高,如果上架晚上,产量就不行。”李春平嘿嘿一笑:“其实也没啥,我还年轻,扛一扛也就过去了。”
李春平辛苦没有白费!由于技术过硬,他种植的袋料香菇和天麻产量、质量都很好,加之市场价不错,到年底,他纯收入20000元,这个曾经举步维艰的家庭终于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国家的扶贫政策真是好啊,但我们自己也要争气,坚决不能等靠要!”说这话时,这个淳朴的汉子不好意思地笑了。
“虽然我家已经脱贫,但政府并没有放下我们不管。这不,年初大茅坪村扶贫资金互助协会又给我借贷了10000元贴息互助资金,帮助我发展产业,巩固脱贫成效。”说着话,李春平将采摘的香菇装进竹筐,他麻利地分拣、剪把、晾晒,一气呵成。山中的早晨多雾,但柔柔的阳光从雾中散了出来,照在了李春平淌汗珠的脸上。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康传义通讯员李长波“‘轻松筹\’平台真是给我们帮了大忙!我们的香菇滞销,这个平台帮我们打开了销路。也感谢在平台上购买香菇的客户,你们的支持是对我们贫困村民最好的帮助!我们会提供更加...
宁强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宁强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