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兴 通讯员 薛波 长波 永玉
静怡的金溪河跳跃着欢快的节奏,古朴神秘的回龙场游人如织。从明清时期遗落的古建筑群,到日接待数万游人的国家4A级景区,宁强县青木川镇不仅让游客饱了眼福,更鼓起了当地群众的腰包。
近年来,该镇立足旅游业拉动面广、辐射能力强、产业链长的“催化剂”优势,走出一条旅游脱贫致富路。今年前8个月,该镇接待游客122.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82亿元,带动187户461人脱贫。
“三大元素”促就业
“这几年外出打工活不好找,现在旅游火起来了,在家里挣的不比外面少。”这是记者采访中,镇上老百姓说得最多的话。在旅游开发中,该镇通过“项目建设、旅游服务、产业发展”三大元素带动就业,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挣钱。
作为全国重点镇,青木川的建设项目很多。该镇坚持贫困户优先用工原则,去年以来先后通过兰渝铁路建设、兰海高速青木川过境段拓宽改造、污水处理厂施工,累计为群众协调提供就业岗位140多个,其中贫困户60余个,人均增收6000余元。
旅游服务是该镇吸纳就业的重要途径,据统计,随着近年来青木川知名度的大幅提升,游客人数连年剧增,全镇已有各类农家乐、餐馆、宾馆等400余家,吸纳就业达1000余人。同时,该镇立足“产业带动”,不断扩大产业规模,为群众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全镇在农业种植园、食用菌基地、养鸡场等务工人数达300余人。南坝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今年新建茶园1000亩、玫瑰园500亩,发展椴木木耳20万棒、香菇20万棒、中蜂1500箱,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5600元增加到2016年的8860元。
“四大业态”促增收
旅游如何更大程度地富民?该镇通过“旅游综合开发、生态观光农业、农家特产集群、矿业工业经济”四大业态助力群众增收。
该镇积极整合民间美食资源,强化传承保护,引进和开发了千锤酥、腊肉等土特产品,形成以“辅唐宴”、“回龙烤鱼”等特色小吃为龙头、地方小吃为支撑的特色饮食文化体系。
该镇先后将青木川村和南坝村打造成了全国、全省休闲农业明星村,建成东坝瞿家大院、青木川油牡丹园等一批产业示范基地。蒿地坝村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引导全村种植黄豆,成品由合作社高于市场价统一收购;青木川、玉泉坝两个村鼓励群众做大食用菌和土鸡养殖规模,两个村年均发展食用菌180余万袋、土鸡10万余只。
该镇持续壮大矿业工业经济,不断提高群众收入水平。蒿地坝村是2017年度脱贫村,全村有贫困人口165户467人。镇上立足该村有盛安矿业和龙达公司两大矿山企业的优势,协调企业优先聘用本村、本镇员工220个,其中贫困户98人,职工月均收入均达3000元左右。
“五大极点”促脱贫
在脱贫攻坚中,该镇坚持以“政府扶持驱动、社会帮扶联动、电子商务推动、互助资金拉动、模范引领带动”五大极点促进脱贫攻坚取得实效,确保群众早脱贫、真脱贫。
该镇积极协调为65户贫困户落实小额担保贷款160.5万元,累计发放产业扶持资金210余万元,整合各类项目资金2310.26万元,优先安排资金到贫困村、贫困户用于产业发展。玉泉坝村村民徐建德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贷了5万元政府贴息贷款,发展了2万棒椴木木耳,年收入可达5万元。该镇坚持走电商与实体并进的路子,通过微信、淘宝和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等方式扩大知名度,拓展产品销路。目前,全镇已建成农村电子商务平台1个、开设个人网店和企业网店3家。
该镇5个村成立了扶贫互助资金协会,去年以来,累计为120户贫困户落实扶贫互助协会贷款205万元。玉泉坝村村民沈桂琴通过扶贫互助资金协会贷款5000元,购买了7头母猪,每年收入3万元左右。该镇坚持通过培树先进典型,转化重点人群,激发贫困户之间的“比学赶超”意识,帮助他们彻底拔掉病根、摘掉穷帽。南坝村贫困户杨仕武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发展椴木木耳、香菇各7000棒,预计年收入4万元。
如今,来青木川的游客日益增多,在旅游业的促动下,越来越多的贫困户走出困境,增收致富,奔向小康。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刘炳林徐进)宁强县在去年为全县107个重点贫困村配备了法律顾问的基础上,持续推进“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结合全县实施政法干警工作室建设工程,积极整合法院、检察院和司法部门的力量,今...
宁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宁强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