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谢宏斌 “小伙子待人亲切,经常来家里嘘寒问暖,心里记挂着咱贫困户啊!”“没有薛书记,咱们组上的水泥路不知道啥年月才能修好,他为群众办了很多实事、好事哩!”……走进宁强县高寨子街道办事处戚家垭村,乡亲们对年轻的驻村“第一书记”薛小波赞不绝口。
2016年10月,宁强县人大机关干部薛小波被组织选派到戚家垭村任“第一书记”,三十五六岁的他又长了一张娃娃脸,所以村干部和村民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小薛书记”。
戚家垭村是由原来的戚家垭村和大安沟村合并而成的,全村12个村民小组,1372户346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59户608人,贫困发生率17%。村里不但经济条件落后,而且村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村情民意十分复杂,扶贫工作难度很大。对此,薛小波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着:“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在扶贫攻坚的第一线就要冲锋在前。”
驻村后,他人到、心到,立即走访贫困户;注重与老党员、村“三委”成员、群众代表、致富能手座谈交流,征询他们对村子发展的意见、建议。同时,虚心向上一任驻村“第一书记”取经。经过近一个月的深入走访调研,他迅速掌握了全村259户贫困户的情况,并在县人大机关前两年包村扶贫打下的坚实基础之上,完善了戚家垭村的脱贫思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体,着力解决群众出门难、饮水难、用电难等问题;以产业发展为主线,大力发展银杏、中药材种植和生猪、肉牛、土蜂养殖,积极支持和鼓励贫困户外出务工,促进增收致富;以易地扶贫搬迁和教育、医疗扶贫为保障,让每一户贫困户有房住、子女有学上、得病有所医。
针对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59户608人的实际,薛小波认真研读学习省、市、县扶贫政策及有关文件,熟悉扶贫精神,用足用好优惠政策,全力为帮扶村办实事、办好事。
戚家垭村外出务工人员多和人多地少,为此,薛小波积极为戚家垭村争取银杏园采摘鲜叶项目,帮助新建银杏采摘基地170亩。在县人大常委会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通过协调资金和干部自筹,先后为贫困户购买银杏种子5吨、化肥15吨,带动全村共发展银杏园2438亩。同时,引导和支持贫困户大力发展养殖业,发展养猪大户7户,养鸡专业户3户,养牛、养蜂、养鱼11户。
县人大机关作为薛小波的“娘家”,也是戚家垭村的包扶单位,倾力支持戚家垭村脱贫攻坚工作,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梁继光经常进村入户、走访调研,时刻关心戚家垭村的扶贫工作进展情况。在单位的支持和机关领导的协调帮助下,薛小波为戚家垭村筹措资金30万元新建小桥1座、维修加固危桥4座;争取资金20万元对7组道路进行了硬化;协调资金178万元新建抽水站5座,可灌溉农田600多亩;投入26万元资金维修堰渠400米,修建河堤700米;争取资金15万元在一、二、四组实施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三个村民小组280余户的饮水问题;协调资金6.7万元对戚家垭村三组1.7km低压线路进行了维修改造;利用闲置的原大安沟村委会房屋,将其改建成老年公寓、健身场所和阅览室。十、十二组道路硬化工程已列入规划,争取早日动工建设;计划安置50户77人的戚家垭集中安置点已开工建设,力争让贫困户早日搬进新家。今年,还将投资113万元对通村水泥路进行拓宽改造,投资104万元实施四、五、六、七、十、十二组人畜饮水工程,并成立中蜂养殖和中药材种植合作社。
针对各户的具体情况分别落实帮扶措施,为42名高中以下贫困在校生申请了教育补助,先后为10名贫困大学生争取扶持资金5万元,举办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培训300余人次,帮助51户贫困户通过外出打工脱贫致富,为20余人申请了临时医疗救助,后期还将为60余户贫困户发放猪崽,不断增强他们的脱贫信心和脱贫干劲。
担任“第一书记”以来,薛小波时刻牢记责任和使命,同村“两委”一班人带领村民凝心聚力,克难奋进,使这个贫困山村正悄然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刘欣莉蒲涛今年4月份,宁强县公安局在上级部门及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巧妙设伏,长线经营,与毒贩斗智斗勇,行程3省5市3000多公里,经过8个月的缜密侦查和艰苦鏖战,成功破获一起省厅督办的跨...
宁强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宁强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