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峰文同1073至1077年先后任兴元府(汉中)知府、洋州(洋县)知州。他清廉爱民、兴利除弊、才学卓越,在汉中深得人心。
当时的兴元府为北宋利州路治所之地,处秦、蜀、甘交通咽喉,为汉唐以来政治军事重镇,虽然文化教育发展稍慢,但丰饶富足的粮茶物产、发达的水陆交通、显赫的战略地位,“三代以来,号为巨镇”,是与开封、杭州、成都齐名的经济大都市,一直为朝廷看重。宋初,太祖第四子德芳曾封兴元尹及山南西道节度使,直接控制汉中。朝廷还规定,兴元府和利州路的官员皆要由吏部审官院铨选和任命。
文同在汉中期间,办的首要之事就是兴办教育。宋时地方官学分为府学、州学和县学。汉中本为山南巨镇,学风向盛,但因战乱等,宋时学风衰微。据史载,宋代兴元府进士仅有两人,洋州较多有19人。文同一到汉中就视察了城中学馆,见其规模狭小,房屋破旧,学生不多且年龄差次不齐。他认为舟车四通、土沃俗美的兴元府“饶财少文,未有进士”,此种情况下,兴办教育是首要之务。他上表奏请,乞赐详酌,特置学官,“先治庠序,择行艺之秀者,使掌之;风谕境内,使民遣子弟就学。暇日躬往视之,而诲导之。”他安排对学馆进行修缮,使之面貌一新,又下发通知,要求百姓送子上学。还上奏朝廷在汉中专设负责教育的官员,他亲自举荐品行好、有学问的司理参军潘行改任府学教授,认为潘“行能为之讲说经艺,教其对答大义,诱掖后进,孜孜不倦,日授月试,皆有条绪。”请求朝廷“就舆行改转使正,充本府府学教授”。文同还亲自制定了劝、奖、训、励的兴学制度,还利用公余亲到府学检查情况、阅改试卷、登台讲训,鼓励学生发奋读书。由于他的大力倡导和身体力行,汉中“饶财少文”“素无师范”“少有文采”的面貌很快改变,史称“于是风俗寝改,向学为多。”
文同还在兴元、洋州任上,采取有力举措整顿治安,严厉打击剽掠抢劫盗匪。史载,文同离洋州后任湖州前,在京受神宗接见时,还建言皇帝重视加强汉中的社会治安,认为汉中地域辽阔,又是秦蜀要道,为防凶盗抢劫等,请置尉吏于五丈原,或骆谷与华阳相援,以御绝其害。他认为地方官吏不作为、推卸甚至压制,所致冤民废农桑、走数千里上访,违背了为民设官之意,请求对地方官积压冤案或久拖不决的,朝廷要加重处罚,使吏知恤职,民无痛苦。宋神宗对此两条建议表示同意。知兴元、洋州时,文同还分别上奏朝廷,修补加固了府、州城墙,加强了防御兵匪的功能,还增加兵丁、严密保甲。
文同一贯淡薄名利,但非常重视民众利益,爱民护民悯民养民之心可谓浓烈。洋州辖今西乡、镇巴等地,盛产茶叶,当时边患严重、军马需求量大,茶叶运到河西走廊每百斤换一匹马,即“汉中买茶,熙河易马”。朝廷实行茶盐官营,有茶榷法、盐榷法。洋州榷茶很重,每年40万斤以上。茶农保证质量数量,还要在规定时间内翻山越岭背运至兴元府上交,官府低价收茶,茶农无利;还有个“拍脑袋”极不合理的规定,即洋州茶农完成任务后剩余茶叶只许卖往四川,四川本属茶区,销售无门,茶叶大量烂掉;还普遍缺盐,农户怨声载道。茶盐榷法属朝廷变法新政之重要内容,一般官吏不敢论之长短。文同一心为民,毅然上奏《论官场榷盐宜预为计度状》陈述伤农之弊,请求朝廷体恤民情,修改或停止榷法。全面审阅史料,可显见此事风险极大。好在后来朝廷政策作了调整,有效减轻了农民负担。文同墓志记述:“……商旅不行,官盐复不继,于是民苦食淡……臣州榷茶虽久……虽利归公上,而民不便之。……诏为驰禁,舆诵欢然。”
纵观文同不平凡的一生,深感苏轼的评语中肯准确:“守道而忘势,行义而忘利,修德而忘名。”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王晶)7月15日,汉台区法院公开开庭审理被告人彭立峰等14人恶势力犯罪集团案件。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彭立峰2012...
汉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汉中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