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挑挑匠,在川东北一带有“棒棒”“扁担”“篓篓”等称谓。反正是用一双肩膀,扛起一根扁担走四方,靠一身力气讨生活的人。
解放前的挑挑匠,主要从事长途挑运。把本地的土特产或洋火(火柴)、洋油(煤油)等运送到汉中、梁平等邻近县区贩卖,返回时把那里的棉花、布匹之类的东西运回本地,往返一次要十天半个月。他们一年四季奔波在外,来来往往,反反复复,大多数时间都在长途跋涉中,从没停歇过,为异地间商品物资的流通起到了桥梁作用。
那时的乡村挑挑匠,靠的是一根扁担,两个竹箩筐,一根打杵棍。他们一般都是成帮结队,十个二十个邀约在一起,其目的是为了相互间有个照料,预防沿途土匪或“棒老二”打劫。他们行走的路线,沿途都有“幺店子”或“驿站”,就跟现在小旅馆差不多。当每天走完规定的路程,挑挑匠们便打尖歇脚,收管好货物,在店内打完“幺台”(吃饭)后,便上床休息,为明天的行程蓄积力气。
解放前,川东一带交通闭塞,不通公路,所谓的“官道”,也只有仅供于马车和邮差通行的道路,主要用于传递官方信息,运送官方物资。平常商品物资流通,挑挑匠都是走小道,山高坡陡,羊肠小道,全凭人挑马驮。虽然路不好走,但便捷,可节省往返时间,一年下来可多跑一两趟,又可增加一些收入。由此,便成就了挑挑匠这个行业,一代又一代经久不衰地传承了下来。
解放初期至上世纪80年代前,乡村交通仍欠发达,除大宗商品进出有火车、汽车运送外,农村挑煤、挑粮,买进卖出都离不开肩挑背磨。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进一步深入,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不少挑挑匠也涌进了城镇和区乡场镇,走街穿巷,替人搬运货物,一根扁担,一根棒棒,两个篾篓,一头担起天地日月,一头担起一家老小,为城市的繁荣默默奉献着力量。
正如电视剧《山城棒棒军》中所演绎的故事一样,挑挑匠们起早贪黑地奔忙在大街小巷,用常人难以承受的压力,笑对人生酸甜苦辣。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他们得到的有尊重,也有鄙夷,有欢笑,也有苦恼,但更多的是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川东北一带的挑挑匠,大多数都是一根扁担和两个篾篓,系上软绳,如果生意上门,首先是看货物轻重,路程远近。一番讨价还价,讲好挑运费后,把货物装进篾篓之中,用绳子固定好,挑起来,先闪悠几下试试,看货物是否稳妥牢实,然后跟随货主身后向目的地行进。
乡村挑挑匠,都有一个等候生意的固定场所。一般选择在大型商场、农贸市场,以及人来人往多的地方,或三五个人,或十多人在一块。闲来无生意时,有的打嗑睡养精蓄锐,有的三五几个闲谈诳白。更多的是把扁担搁在竹篓上,有的蹲着,有的坐在扁担上,四个人围坐在一起打起扑克牌来,管它一角、两角,非常认真逗硬,输多输少都得兑现,有时为输赢几角或一元钱,争得个面红耳赤。
也有的挑挑匠时常满大街地转悠,流动揽生意。一旦听到有人喊“扁担”“篓篓”或者“棒棒”,便会扑爬连天地跑过去,生怕跑慢了,生意遭别个抢了去。有时为争一单生意,相互间还会压价“杀价”,甚至于争吵打骂。但挑挑匠都很耿直,争了吵了一会就过了,从不往心里去,见面还是朋友,下回有了生意同样会打伙做。
乡村挑挑匠住宿都有固定的位置,有专门的旅馆,供挑挑匠们歇脚打尖,条件虽然差一点,但价格便宜。出门当挑挑匠,为的是找钱贴补家用,不是出来享受的,所以一般都吃得下来这个苦。吃饭就简单多了,在街边随便选一家豆花饭店,一碗豆花,一碗清汤,饭管吃饱,既经济实惠,又不耽误挑挑生意。
大多数挑挑匠家中都种了田地,农忙时节便回到家里,与妻子一道耕田犁地,抛粮下种,忙完农事,又扛起扁担出门。家中有粮,心里不慌,挑挑匠心里都十分清楚,外面的钱,挣多挣少是小事,只要一家老小有吃有穿,出门在外才放心得下。
乡村挑挑匠心地都很耿直善良,货主吩咐的事一定会尽心尽力地做好,无论高低贵贱都一样对待,送货的地点和时间绝对保证无误。如果挑的东西丢失或破损,照价赔偿,绝不会拉稀摆带扯瞎筋。他们心中都明白诚信才能走天下,无论生意大小,挣钱多少,图的是几个回头客。
还有一些挑挑匠,不只是单纯地从事货物挑运,有时也做一些小生意。到商场去批发一些小商品,他们挑着货物下乡,走村串户地销售。诸如粉条、茶壶、瓷碗,以及各种小杂货,这些商品可以现金交易,也可以物换物或用粮食调换,买卖公平,价格和乡场上商店里卖的差距不大,即是贵一点,人们也愿意,送货上门,理所当然。实际上,挑挑匠送货下乡,或以货换物,其实也是在用自己的力气换钱。
近些年,农村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户户,两轮摩托车、三轮摩托车进入寻常百姓家,人们买进卖出都是用车运,真正用肩挑背掮的少了,极大地缓解了劳动强度。城里挑挑匠也少了,被快递行业取而代之,偶尔才会看见一些挑挑匠的身影。
但乡村挑挑匠们曾经的过往,以及他们推进社会发展所做出过的贡献,将留存在记忆深处,永远也不会淡忘。□山溪
新闻推荐
最近,国网汉中供电公司采取多项措施积极应对高温天气,确保电网安全运行。该公司针对夏季电网高温、负荷大等特点,制定了保证...
汉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汉中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