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时值初冬,天气微寒。上午10时,汉台区徐望镇利木村村委会大院里渐渐热闹起来。
“老张你也来啦,今天上午收的价还不错,家里还有‘存货’赶紧都拉来!”看到张宝玉拉了一车红薯过来,村支书李德亮忙不迭地招呼。
李德亮口中的老张,是58岁的张宝玉,今年家里收了2100余斤红薯。原想着红薯没有销售渠道,没想到今年,经过汉台区商务局“牵线搭桥”,汉台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上门设立红薯代收点,一下解决了红薯销售的“老大难”问题。
“红薯粉成本增高,销路窄,销售起来困难重重,导致村民收入低,不敢种不敢挖,今年要是没有上门收购,村民们的损失就大了!”李德亮对记者说。
翻地,装袋,过秤……忙碌了一个上午,张宝玉家的红薯全部销售完。“原来往出去卖运输不方便,只能打粉或者喂猪,或者在路边零星销售,现在人家上门收,7毛到8毛一斤,这个价不错,比市场价高了3毛钱呢!”
记者从汉台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了解到,经过前期的筹划准备,本次利木村红薯代收点先后收购了徐望镇、武乡镇、汉王镇16个村150户农户和43户贫困户的8万余斤红薯,兑付现金6万余元。
中心负责人王星告诉记者,对于收购来的红薯,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将统一进行分拣、清洗,然后在京东、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销售,目前销售2600余单,帮助贫困户每亩增收4000多元,本次红薯销售一直将持续到明年三四月份。
“通过‘互联网+农业’的模式,帮助贫困群众销售农产品是我们发展电子商务助力消费扶贫的有益尝试,打造农村电子商务全覆盖的\‘区—镇—村三级服务体系’,引导并帮助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增加农民收入助力脱贫攻坚。”汉台区商务局电子商务股股长邹秀侠说。
叶亚楠本报记者陈卫平
新闻推荐
本报“断头路”报道引市民关注 市住建局回应:3年内计划实施道路建设项目27个
本报记者崔慧芬朱媛媛10月18日和19日,本报在“汉中发布”微信公众号和报纸上分别刊发了题为《专治难题!年前,汉中这6条“断...
汉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汉中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