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林抗战时期,曾有一次大规模的“川盐济楚”,历经八年抗战全程。即四川自贡生产的井盐经汉中运往湖北、湖南等抗日前线。汉中在“川盐济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937年7月7日,日寇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中国全面抗战爆发,我国沿海一带相继沦陷,海盐生产备受破坏。同时,日本不仅控制了我国全部的海盐生产,而且还切断了通往内地的盐运通道,试图通过“盐遮断”,造成全国大恐慌,辅助于侵华战争。此前主要靠淮盐和海盐的湖南、湖北等省销区的民众,苦淡食之虑,迫切需要川盐济销。为此,国民政府财政部于1938年3月明令川盐增产,要求自贡盐场年产井盐增加300万担,比1937年的327万担将近翻一番。从1938年1月起,自贡盐场开始大量起复卤井增加盐灶,提高产量。当年全年就产盐456万余担,较1937年增产128万余担,一举成为全国的产盐战略中心。随着抗战形势的加剧,川盐供应区域已达川、康、滇、黔、湘、鄂、陕各省,担负起了这些地区近亿人口军需民食的重任。川盐,成为抗战时期重要的战略物资。
汉中位于抗战大后方,又处于大后方之前沿,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在军事部署方面,国军的第一战区司令部就设在汉中,继而,还新设立了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汉中行营,由抗日名将李宗仁坐镇汉中,协调指挥第一、第五、第十战区的军民抗战。同时,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一分校也从河南洛阳迁至汉中,为抗战培训中下级军官。青年军206师也在汉中组建训练。一时,汉中兵力云集,成为保护重庆陪都的重要屏障。
除了军事上的部署,汉中作为抗战后方的重要门户,在“川盐济楚”上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39年1月,国民政府作出食盐“民制、官收;官运、民销”的决定后,在汉中设立了直属国民政府财政部的盐务局,负责“川盐济楚”的管理调配,并从税警总团派来一个加强连进驻汉中,保护“川盐济楚”川陕及陕鄂通道。之后,川盐即由川陕公路和嘉陵江、汉江水系,源源不断地运来中转地汉中,稍作停留点验后再运往鄂湘等地。
川盐济荆楚,川商聚汉中。四川盐商也因利而来,云集汉中,鼎盛时有上千人之多,成为战时汉中商界的重要力量。他们除了经营盐业,还涉猎川粮、桐油、猪鬃等业务。整个抗战中,汉中无形中成了支撑全国军供民食的物资集散地,担起“天下盐,天下粮”的抗战重任。日本的“盐遮断”阴谋也很快破产,恼羞成怒的日军,于是对汉中这个战略要地进行长达数年的狂轰乱炸。据统计,自1938年3月13日,日军开始空袭至1944年飞虎队进驻汉中,日军共出动飞机575架次,空袭汉中地区44次,投弹达2056枚,造成汉中军民和财产物资的重大损失。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发布命令,淮盐及海盐重新进入湖广地区,川盐退入原来的经销区,大规模的“川盐济楚”自此结束;汉中的实业抗战救国史册,也就此划上句号。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周瑞)汉台区东关街道办事处党委按照“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总要求,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汉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汉中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