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位于汉中城南汉江边上的几个小村落正式合并更名为“建国村”。河滩地上的小村庄贫穷而落后,到处是低矮的茅草屋和摇摇欲坠的土坯房,老百姓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盼望着好日子的到来。
70年来,在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昔日的“建国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如今的建国社区高楼林立、商业繁华,社区居民们过上了富裕小康的幸福生活。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茶城附近、小吃街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建国社区已成为汉江边一道亮丽的风景。
从贫穷走向富裕,建国社区的70年,正是汉台城乡70年巨变的一个缩影。
那时温饱是大问题
有着46年党龄的老党员邓武俊,对曾经的那段苦难日子记忆犹新。那时候家里五姊妹,全靠父母挣工分养活,平日家里缺吃少穿,很少能吃上一顿白米蒸饭,过年最大的盼望就是能吃上一回肉。
邓武俊说,那个时候五姊妹的衣服也是老大穿小了老二穿,补丁上面缝补丁。一家人没处住,在外面租了间茅草“笆笆房”。直到1970年,全家人省吃俭用,才修了一间属于自己家的土坯房。
现年79岁的老党员魏兴发说,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在上级组织的领导下,村上党员干部带头,组织村民抬田修渠,发展生产。那时,魏兴发是村上的民兵连长。
“一听是党给的任务,大家都很积极,没有人计较得失,全都义务参加劳动。”魏兴发说,那时候大家干活都是自带干粮,开会就坐在地上围个圈。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克服了许多困难,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渐解决了村民们的吃饭问题。
社区的明天更美好
改革开放初期,借助毗邻汉台城区的独特地理优势,村上兴办了工程队、运输队和皮鞋厂等企业,带动村民发展多种经营致富。2011年9月,建国村整体农转非变更,改称为建国社区,原建国村党支部也改称建国社区党委。
如今,建国社区固定资产达到3.5亿元,社区及各居民组的集体收益稳定在千万元左右,201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万元。社区现有集体企业15家,年产值超亿元。2018年11月,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大背景下,建国社区向1827户4808人颁发了股权证,成立了建国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
社区每年落实兑现计生、民政、劳动保障、医保等各项国家优惠政策,奖励扶助、残疾、高龄、低保等补贴近200万元。每年为居民代缴城镇居民合作医疗近30万元,各居民组累计全年为社区老人发放生活补助费达70多万元……
“下一步,社区将继续创新治理和服务理念,努力建设更加宜居优美的社区人居环境,未来的建国社区将更加美好,居民的生活将更加幸福。”建国社区党委书记陈亚军说。
本报记者陈卫平
新闻推荐
本报讯7月30日,创始人空间(FoundersSpace)汉中中心、空间科学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高层次人才引育中心签约揭牌仪式在Found-er...
汉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汉中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