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 如今中年以上的人,提到粮票,不由得会产生往事如烟的感慨。世事的变迁竟是如此迅猛,转眼间,那些与人们生活须臾不可分离的粮票,竟成为收藏界的藏品。
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全国第一套粮票的正式流通,诸如此类的布票、肉票、油票、鸡蛋票、豆腐票和名目繁多的工业品券也随之跟上,几乎所有的食品和日常用品都需要凭票购买,拉开了中国长达40年之久的“票证经济”帷幕。
对当时的人来说,粮票算是“第二货币”。在某种程度上,粮票甚至比人民币还重要,没有粮票,食堂饭馆免进,有钱也买不到饭吃。记得在七十年代初,我参加汉中地区青少年篮球队集训。十来岁正是长身体、饭量重的年龄。加上训练强度大,定量供应的饭食根本不够吃。还好,妈妈知道儿子的饭量,托人给我带了十几斤粮票。每天训练结束后,我就从中学巷汉中师范学校偷偷溜出来,穿过文化街,到东大街一家面馆,交上二两粮票一毛钱,就能吃上一碗油汪汪的梆梆面。靠母亲这些省吃俭用结余下的粮票,使我没有饿肚子参加篮球集训,也深深感受到粮票里蕴含着浓浓的母爱。
1974年3月,我高中毕业下乡插队。第一年是国家给知青供应粮食,每个知青每月45斤细粮。知青们嘴馋,肚里也没有油荤,就偷偷用粮票和农民换鸡蛋吃。于是,到了月底还得饿肚子,就只好找个借口回城,到家里蹭几天饭吃。第二年,就靠生产队分粮食了。除了分一点稻谷,还有不少红苕。3斤红苕抵一斤细粮,知青点的红苕堆了半屋子。上顿红苕下顿红苕,吃的人胃反酸。红苕虽然折算成了口粮,但是换不来粮票。去公社开会,要交粮票,没有粮票,还得称上细粮交到公社灶上。
1978年改革开放后,生产力解放了,经济迅速发展,农产品和日用品日臻丰富,禽蛋肉价格逐渐放开。粮票虽然还在使用,但议价粮敞开供应,和平价粮也差不了多少钱。进饭馆吃饭,没有粮票,加点钱也卖给。再后来,好多地方都用不上粮票了,粮票的地位一落千丈。
1993年4月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正式取消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我们视之“第二货币”的粮票,彻底的完成了历史使命,退出了社会生活舞台。
新闻推荐
汉中市委常委班子举行“讲政治、敢担当、改作风”专题教育第二专题学习研讨会 王建军主持并讲话
本报讯(记者任芳)12月20日,市委常委班子举行“讲政治、敢担当、改作风”专题教育第二专题学习研讨会。市委书记王建军主持并...
汉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汉中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