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保 华
这儿,是中国千千万万个工业企业之一,坐落在秦岭南麓汉中的中材汉江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的老员工和汉中年龄大一点的人都还是习惯把她称为:汉中市水泥厂。
办公楼三楼的厂史展览室陈列着一组老照片,20岁我入职的第一天,公司的前辈带着我参观了厂史展览室。20年后的今天,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借着这一组老照片,重温水泥行业的一路风雨和辉煌以及汉中经济的巨大变迁。
时间回到1958年的秋天,这是一组弥足珍贵的黑白照片。建厂的筹建指挥部设在农民简陋的土房里,泥泞的院落里积了很深一潭水。透过照片,依稀可见那个多雨的季节,分散居住在农民家的七八十名工人,每天都这样堂着泥泞,一边修建厂房,一边“练兵”搞水泥试验。一个晴朗的午后,初见雏形的“地蛋窑”上红旗飘扬,义务劳动的工友们脸上堆满了笑容,那个戴草帽的大叔顾不上擦掉脸上的汗水,他们在艰难岁月中孕育着希望。1960年,两座直径仅有60厘米的小土立窑,靠手工作坊式试验方法,生产出了公司的第一批水泥,试车纪念照上已有200多人了,前排的女工们梳着那个时代流行的两个大辫子。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工厂处于瘫痪状态,工艺落后,设备陈旧,手工操作多,直到1977年前,公司生产的325号水泥,一直未达到设计能力,苦、脏、累全市闻名。当时有人这样形容企业:“出窑杠子敲,运料靠手推,天晴扬灰厂,下雨烂泥塘”。那张用马车、驴车拉运矿石的照片总能一次次带给我很多的震撼,工友们把装满矿石的竹筐抬上木制的简易人力车上,边上那位挽着裤腿赤脚的大姐,正准备装料,而她脸上洋溢的幸福却藏也藏不住。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企业发展送来了春风,工业学大庆、技术改造等词汇频频出现在照片中,从土立窑到液压传动复式机械立窑,从3.2万吨产能到10万吨,前辈们通过整整七年的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实现了企业巨大的发展和进步。1983年的照片还是黑白的,我们在里面找到了小轿车、折叠雨伞、口袋里插着钢笔的中山装,整齐地戴着安全帽的生产现场、还有女工时髦的卷发……
展览室的第一张彩色照片是1987年示范线建成投产的典礼留念,剪彩的大红花分外耀眼。在这张彩色的照片背后,藏着一组黑白照片,细述着那一代人可歌可泣的自力更生史。刚刚还在会议室运筹帷幄、排兵布阵的老厂长,一转身已挥动着铁锹投身到生产线建设的大军中。干部职工放弃节假日和工余休息时间搞义务劳动、开挖土沟、回填土方,从土建、非标件制作、安装调试,包括办公、住宅楼都是职工自己建起来的。这是全国第一条日产220吨机立窑示范线项目,微机监控、预加水成球、高压静电除尘等全新的名词走进了企业,生产线的建成也为全国发展机立窑水泥生产线提供了成功经验。
东风吹来春满园,随着邓小平南巡讲话的贯彻落实,公司抓住机遇,二次创业、股份制改革、改建重组等一系列举措促使了企业新的腾飞。2008年底,随着一声爆破的巨响,陪企业一同走过50年的立窑生产线退出了历史舞台。两条干法回转窑生产线的先后建成,使水泥年产量达200万吨,产值、效益历史记录一次次被刷新。这时候照片的色彩越来越明艳了、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了。自建的铁专线旁,排列整齐的工友正在迎接国有金奖的奖杯;生产线动工那天,挂在挖掘机上的鞭炮响得震耳欲聋;越来越干净的厂区里,绿树更多了、各色的花开得愈发热闹了;厂区的停车场,已经放不下员工的私家车了……水泥行业技术日新月异,企业创新发展的步伐从未停歇。
从“汉江牌”到“中材牌”,多年以来,公司生产的水泥广泛应用于汉中区域内的道路、水利、航天工程,汉中机场、西汉高速、十天高速、西成高铁等工程建设。
转眼,改革开放已是第四十个年头。几代汉江人挥洒智慧和辛勤的汗水,成就了无数个难忘的瞬间,前辈们走过的艰辛、历经的磨难,都留在这一组组老照片里,值得我们所有人为之感动、为之喝彩。
新闻推荐
本报讯11月27日至29日,省九三学社专职副主委、监督委员会主任赵力强一行赴汉中开展专项巡察工作。九三学社汉中市委会主委...
汉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汉中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