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罗晓磊 改革开放40年来,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历经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上深刻变革、克服金融危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快工业化进程,汉中市工业经济在结构调整中不断发展壮大,三次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51.1:25.7:23.2到2017年的15.8:46.3:37.9,进入了工业化中期前半段。
以工业翻番为抓手做大工业经济总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深入实施,特变电工、伟志西服、东方食品、葡萄糖厂等一大批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汉中工业初步形成了以装备制造、食品烟草、化肥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为主的工业体系。进入新世纪,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工业强市”战略,提出了十大产业集群,在政策、资金上加大工业投入,个体工商和民营经济空前活跃,工业经济进入一个上升通道。到2008年汉中市工业经济总量达到248亿元,较2000年翻了2.55倍。近10年来,汉中工业抓住灾后重建和国家扩大投资拉动内需重要机遇,内引外联,陕煤化、陕西有色集团、陕钢集团、中材集团、尧柏水泥、天津宝迪等一批省内外企业集团落户汉中,实施工业翻番战略,2011年实现第一个翻番,总量站上500亿元,到2014年实现第二个翻番,总量越过1000亿关口。从2015年开始,实施第三个工业翻番战略。截至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424.88亿元、实现增加值440.75亿元,分别增长23.5%、13.7%,分别比1978年翻了171.47倍、262.35倍(按90不变价计算)。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40年来,在全市工业总量实现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调整工业结构适应经济发展的步伐也在持续推进。通过改善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走绿色循环道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市工业产业从“六龙五虎”到“十大产业”再到“五大产业”集群,工业产业体系日臻完善,支柱产业拉动作用明显增强。近年来,以陕飞为龙头、航空智慧城为载体的装备制造集群,以陕钢集团汉中公司、汉中锌业为龙头的现代材料集群,以汉中卷烟厂、天然谷生物科技、白云制药为龙头的绿色食药产业集群,以中陕核铀浓缩、大唐略电为龙头的新能源产业集群。2017年底,装备制造、现代材料、绿色食药、新能源分别实现产值322.24亿元、490.4亿元、405.27亿元、157.5亿元,成为支撑汉中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四大百亿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加快工业结构性矛盾调整,轻重工业结构逐步优化调整,重工业比重持续下降,到2017年,轻工占比达到了32.1%,较2010年提高了9.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节能与新能源、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完成产值313.9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2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抢抓国家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重要发展机遇,特别是近年来,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实施百项百亿工业重点项目建设工程,建设工业园区、提升企业发展能力,连续多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在100亿元以上,工业重点技改项目投资保持50亿元以上。据不完全统计,40年来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800亿元以上。先后建成了钢铁灾后重建、大运飞机扩能配套、汉烟仓储、大型数控机床、汉机精密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尧柏水泥、大唐略电、金汉汽车、青啤、伟志西服、双烯系列产品开发等一批工业产业项目,为工业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强大动力。航空智慧城建设、镇巴油气开发前期勘探下钻、汉中玉石开发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工业发展后劲蓄势待发。
园区承载能力不断提升。按照国家功能区布局和省上对汉中定位,坚持企业进园区,统筹生产力布局,做大做强工业园区,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推动产业聚集发展,抢抓省上分两年再建设布局200个县域工业园区的机遇,先后创建省级工业园区21个。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园区营业收入连续多年保持15%以上高速增长。到2017年,累计入驻企业711户,实现工业产值911.49亿元,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3.97%;全市建成百亿元园区4个,50亿元以上园区3个,园区已经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主阵地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新高地。
工业梯队建设初见成效。通过强化政策引导,把规模企业和亿元企业培育作为打造工业梯队的两个重点,以小做大,滚动发展、分级分层分次、形成梯次培育,全力打造工业发展梯队。加大规模企业培育力度,先后制定和落实各类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奖扶政策,在要素协调、项目安排上,重点向当年产值能过亿元的企业倾斜,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推进管理创新。全市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也由1999年统计之初的247户(500万元以上),到2017年的541户(2000万元以上),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229户,其中,过10亿元以上企业共计20户,过100亿元企业3户。
绿色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以工业降耗、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环保整治为抓手,走出了一条工业经济绿色循环发展的道路。先后关闭企业26户,淘汰小造纸8万吨、小水泥251万吨、小火电1.2万千瓦时、小焦炭10万吨、小电石2万吨、铁合金4万吨、印染300万米;按照环保要求对“10+3”和“散乱污”工业企业进行了清理整顿,清理整顿不符合要求的企业178户。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7.07%,超过GDP能耗降幅3.2个百分点,工业对全市节能降耗贡献突出。
创新能力有所突破。深入贯彻落实中省关于《中国制造2025》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循环发展为模式,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方向,实施工业强基、高端装备制造等八大工程。进一步加强企业技术中心管理,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金、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截至2017年,累计创建省级技术中心19个,创建国家级技术中心1个;累计136家工业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评估,1户企业通过国家贯标,2户企业通过省级贯标。汉江工具高精度新型车齿刀、螺旋渐开线花键拉刀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米克隆工量具实业有限公司无触点光锥检测仪、汉江机床大型数控螺纹磨床、汉川机床卧式五轴数控镗铣床首台套取得新成果。
国企改革稳步推进。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施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全市所有制形式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公有制为唯一所有形式,到现在的国资、外资、民资“三轮驱动”的格局。按照成熟一家、改制一家的原则,蹄疾步稳,通过政策性破产、依法破产、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先后完成了汉江药业公司、汉王药业、汉川机床、世纪阳光、万目仪电等国有企业改革。到2017年底,全市国有、集体性质企业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169户减少到市属监管企业33户,县区除保留的公益性质的国有企业外基本全部改制完成,为全市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腾出了空间。
民营企业和非公经济蓬勃发展。民营企业和非公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从改革开放之初小打小闹的乡镇企业逐渐壮大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主角。近年来,结合“双创”活动,全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先后建成了市县两级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中小企业总量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发展潜力和后劲持续释放,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力量。到2017年,全市市场主体总量累计达到169854户,其中中小微企业30776户,被认定为省级三星企业245户;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了52.4%,占据全市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
新闻推荐
丈夫的苦恼:为取钱已花300元办公证;银行还要求4名继承人全部到场,但继承人之一的岳父已95岁高龄又远在汉中,不想让老人知道女...
汉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汉中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