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荷 36岁的万文振是汉台区汉王镇的养殖大户,也是今年汉台区劳动模范。这两年多产业“跨界”发展,多方式带动贫困户脱贫,使他成了周边老百姓心中的创业“民星”。
多产业发展步步做强 走进万文振现在经营的文振兴汉农业养殖公司,生猪、肉牛、渔业养殖事业齐头并进,连片金灿灿的柑橘、山林里四处撒欢的牛儿让这里处处充满生机。站在自家柑橘园的坡顶,和记者回忆起这些年的发展,万文振感慨颇多:“父亲是个实干家,从90年代开始,天南海北干建筑,后来力排众议搞养殖,一步步稳扎稳打的发展为现在的事业打下了基础。”
回顾创业经历,万文振坦言,没有党和政府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自己不可能有如此成就。富裕起来的他,这几年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带动周边村民特别是贫困户共同增收致富上。依托养殖厂,他联合周边200多农户组建了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生猪、肉牛养殖。群众缺乏养殖底垫资金,他通过赊销的方式全力支持;群众缺乏养殖经验,他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养殖心得,手把手指导村民选购种猪、制定饲料配方、把握市场行情。几年间,先后组织养猪户外出学习和进行科学养猪技术培训5次400余人次;为周边100户农家累计赊销近千头母猪发展仔猪繁育,同时带动200多户生猪养殖大户出栏生猪近2万多头,户均年增收达3万元以上。
致富不忘乡邻带领大家摘贫帽 尽管万文振做了很多,但周边很多贫困户依然因为缺资金缺项目无法脱贫摘帽。去年,他和合作社社员商议引进政府贫困帮扶项目,对本镇大兴、牛尾、五郎等6个村中适合养殖生猪的100户贫困户,给每户免费发放价值6000元的仔猪和饲料,全程免费提供防疫养殖技术,到出栏时帮助贫困户销售。年底时,本镇近50户贫困户彻底摘掉了贫困户帽子。
家住汉台区徐望镇的朱明有,在万文振的肉牛养殖合作社已经工作了1年多。56岁的他和媳妇俩人因身体疾病,都需要常年吃药。不能外出务工,还需要供养家里的孩子,让这个贫困家庭一直无法摘掉贫帽。去年,来到合作社,朱明有负责起了几百头肉牛的饲养工作,每天有了80元的收入。“老板对我们很好,工资从来不拖欠,有时家里突发状况需要用钱,老板还主动预付工资帮我们解燃眉之急。”
在文振兴汉农业养殖公司,像朱明有一样长期在此工作,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的有50余人,其中贫困户员工35人,五保户员工5人。
今年,合作社帮扶脱贫的贫困户目标是80户,帮扶方式也拓宽为生猪、肉牛养殖或入股分红,贫困户可根据自家情况自行选择。万文振说:“希望通过合作社的带动,让有想法、能干事的贫困户都能有活干、有钱赚,让其他的贫困户也能由‘心动\’变‘行动\’,让大家都能分享到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新闻推荐
本报深圳讯(记者李阳)11月18日,汉中市在深圳召开珠三角地区汉商合作交流恳谈会。市委副书记、市长方红卫与28位珠三角地区汉中籍企业家代表欢聚一堂,同叙乡情乡谊、共商发展大计。市委常委、副市长谢...
汉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汉中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