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叶亚楠 詹诗涛 深秋的秦岭层林尽染,山脚下,汉王镇白庙村白墙红瓦的民居点缀其间。
曾经,贫困像大山一样,桎梏着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村民。如今,白庙村一天天发生着喜人的变化:全村贫困户由79户减少到30户,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7472元,今年有望突破8000元。
青山为证。一个省级贫困村,为何能在短短几年间发生如此巨变?村民们无不感慨:这都离不开区委统战部大力支持和包扶干部真心帮扶啊! 扶贫先扶志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地处汉台区东北部浅山丘陵地带的汉王镇白庙村,基础条件差、贫困人口多,是省级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79户,占全村总户数的18%。
地处偏远,环境闭塞,产业单一,面对实际,如何帮助贫困户增收脱贫?区委统战部长陈琳存多次深入农户家中走访,提出脱贫攻坚要通过广泛的政策宣传和教育,引导贫困户转变思想观念,主动与帮扶干部一起寻求脱贫致富策略。
按照这一思路,区委统战部驻村工作队和村组干部成立政策宣讲组,先后召开政策宣讲院坝会10余次,印发《脱贫攻坚政策汇编》等材料,送到每一户贫困户手中,积极引导贫困户发展脱贫产业,极大鼓舞了全村贫困户增收脱贫的信心。
“政府帮扶攻坚脱贫,自已努力奔向小康。”二组贫困户夏志成家的对联印证着这里的变化。“原来整天打麻将,无所事事,能过一天是一天!”现如今,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夏志成整天忙前忙后琢磨着咋挣钱,“今年我申请到了4万元扶贫贴息贷款,准备再种4亩柑桔,养30只鸡,盖个牛圈养几头牛,不愁脱不了贫!” 发展脱贫产业构筑长效脱贫机制 白庙村有耕地2450亩,其中水田1200亩,柑桔杂果1000亩,粮油生产和柑桔种植是全村的主导产业。农户各自经营,没有形成规模,产出效益较低。
如何化零为整,变劣势为优势,寻找到一条适合全村脱贫发展之路?对此,区委统战部开出了“处方”——“变输血为造血,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适应村情、顺应民意的脱贫产业,才能促进全村稳定长效脱贫!”
通过调研、召开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研讨会和征求村民们的发展意愿,区委统战部先后协助村上成立永丰专业产销合作社、久安农机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发展订单农业种植有机稻米852亩。在汉王镇境内率先开展机械化耕作,带动户均增收500元。引进好运农业合作社,组织30户贫困户种植食用菌3万余袋,当年实现户均分红500元。瞄准中药材种植,带动有意愿有能力的20户贫困户发展芍药种植,预期每户平均年收益7000元。
有了产业,脱贫自然有了奔头。在白庙村一组,贫困户夏勇魁乐呵呵地同笔者算起了收入账,“今年我养了5头牛,年底先卖两头,能卖近2万元,种了1.5亩西瓜卖了4000元,4亩柑桔每亩预计能卖8000元,年底脱贫没问题!” 建强村级基础设施补齐短板促发展 “修了路,还和城里一样安有路灯!”走在通村大路上,说起前不久修路的事,村民们内心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工作开展以来,区委统战部坚持把修路、通水作为白庙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两大重点任务,先后协调帮扶资金100余万元,整合一事一议、美丽乡村建设等建设项目,对全村1.5公里主干道进行拓宽改造,安装护栏和美化亮化,安装路灯40盏,新建通组路2公里,田间道路4公里,衬砌灌溉渠2.2公里,极大改变了村容村貌。
今年以来,区委统战部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帮扶力度,争取专项资金18.93万元,铺设安全饮水管网5720米,使4个村民小组的安全饮水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争取16万元项目资金,60平米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工程即将竣工。同时,白庙村柑桔销售市场开建,工程完工后,将彻底解决村里无固定柑桔销售场所的难题。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朱媛媛每年十一月初,汉中大街小巷的银杏树扮靓了整个城市,阵阵秋风吹落一地金黄的银杏叶,这些扇形的小精灵在点缀美景的同时,也被不少老人当作治病养生的“宝贝”,不少人认为把新鲜银杏叶泡水...
汉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汉中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