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道源(1260-1336年),元代散曲家、诗人、著名学者。字得之,号顺斋,祖籍眉州青神(今四川眉山)人,其父蒲正午于元初徙居兴元南郑(今汉中)。蒲道源为家中长子,生于兴元府安仁坊(今汉中城内),幼年聪慧,喜读诗书,过目成诵,吟诗作赋,文声大振,名闻于时。省府屡次推荐,但无意于仕途。虽然曾任兴元府学正、陕西儒学提举、朝廷国子监博士等从中央到地方教育部门长官,还曾担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院编修等文人仰慕的文职,但他服膺程朱理学,以聚徒传道为乐,前后在汉中讲学五十余年,培养弟子几千人,成为汉中教育史上的一代名师和文化巨匠。
首先,他是元代西部文化的扛鼎之人。在元朝辽阔的版图之内,汉中由于是大西北与大西南交通咽喉,因而前后作为川陕行省省会十余年;蒲道源崛起汉中,虽曾短暂在京师为官,但其人生最辉煌的五十余年在汉中讲学培养人才,进行文化创新,点亮了秦巴山地的文化教育之光;他在京师为官时,结识了元代散曲名家贯云石等人,“察其不受富贵羁朿,超然神游八极之表”,能够与全国一流文学家对话;在元代长安、汉中、成都三大都会中,有著作传世者凤毛麟角,而蒲道源的《闲居丛稿》传承至今,是清代《四库全书》收录的唯一汉中人的著作,是我们研究元代汉中及西部的宝贵资料,是汉中珍贵的文化遗产。
其次,传承道统,是元代“得中”美学拓荒之人。元朝大一统之后,儒佛道三教争衡,蒲道源以儒为宗,吸纳佛老而在思想文化上自成一家,提出“大中无党”的美学思想。他自觉传承儒家道统,“古人进道心,如水朝东势。滔滔昼夜间,欲已而不已。明德与新民,颠沛必于是。吁嗟朱子没,道统谁能嗣。”所以,他奋力维护“道统”,在美学上高扬“得中”大旗。“夫质胜则失于野,文胜则失于伪,二者不偏胜,而得中,则彬彬然君子矣。”他一生都在践行这一理论,塑造自己的“君子”人格。他号儿“顺斋”,在《顺斋铭》中说:禹之行水,行所无事。子思言道,率性之谓。顺义之大,于斯可知。孝悌忠信,以我而推。天秩自然,岂人所强。惟理之归,大中无党。”这种天道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至今仍闪耀着时代的光芒。
再次,不尚华藻,是元代儒学诗者的模范之人。元代程朱理学盛行之后,文人强调道德与文章并重,理学与文学的两相浸润。蒲道源主张理学与文学并重,“风月自清闲,篇章足歌咏。钟鼎与山林,从来各天性。”“晴光乱锦绣,口有难言诗。温然寓天理,令人荡邪思。”用理学荡涤文学之邪思,用文学弘扬理学之精神。他本人躬自践行,“曲肱陋巷贫,炙手权门热。行藏道所系,去取今已决。”努力追求道德与文章俱佳的境界,“倘佯复何为,歌咏自怡悦。惟知诗语工,遑恤生涯拙。”安贫乐道,诗以言志。“胡弗事谄谀,苦自完气节。”可以说,他完美地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他的《闲居丛稿》共收诗赋8卷,杂文、乐府18卷,共26卷。清代大学者纪晓岚称其“诗文俱平实显易,不尚华藻。这正是理学与文学相互浸润的典范。
第四,是元代大汉雄风的传扬之人。作为“汉家发祥地”的文化代言人,蒲道源对汉中的汉文化遗存格外爱护。他有《重修汉高祖原庙抄题疏》《高祖庙补修萧、曹二相国像疏》,大声急呼,要维修保护兴元府的刘邦汉高祖庙。在《山河显灵公》一文中,赞扬萧何修山河堰之功,“维公佐汉祖以开基,驻梁川而兴利。”认为山河堰是汉中成为“鱼米之乡”的可靠保障,汉中渠堰之多,“然皆不及山河堰之大”,“渠堰之水,兴元民之命脉也。”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家,他对“拜将坛”情有独钟。他说:“兴元府南郑县治之南,有所谓汉兴坛者,盖沛公为汉王,都南郑,拜韩信为大将时所筑也。”“汉之兴,实基于此,后人名为汉兴坛。”他认为拜将坛就是大汉奠基之地,可以称之为“汉兴坛”。
总之,蒲道源奋起于汉中,打破了两汉三国之后汉中没有大学者的历史遗憾,使汉中能与长安、成都并驾齐驱,成为元朝西部地区的名城名地。
新闻推荐
一场秋雨一场凉 西安气温昨下降10℃ 省气象台发布暴雨蓝色预警
昨日西安雨绵绵本报记者陶颖摄本报讯(记者陶颖)昨日,西安降雨如约而至,走在街头记者看到,19日还穿着短袖的人们,不少人已经...
南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