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席汉初 苟志平 3月18日,一场春雨过后,巴山深处的南郑区福成镇中营村村委会人来人往,欢声笑语。村主任张衤其蔚正把从山东调回的200多万株香椿苗发给一拨又一拨的贫困户。“张主任,我还要领1万株苗子,地里才栽得满。”“张主任,苗子这么紧张,没有5000株,3000株也行。”村民们争先恐后领取香椿苗,发展山野菜产业的热情空前高涨。贫困户刘兵新高兴地说:“我领了2000株红香椿苗,发展产业有了保障,脱贫致富有了希望。”
日前,笔者走进贫困程度最深、基础条件最差、地势最偏远的福成镇,只见山山卯卯,沟沟壑壑,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到处是忙碌的人影,有的在忙着栽香椿苗,有的在准备中蜂养殖的蜂箱,有的在给茶叶施肥除草,有的赶着牛羊上山放牧。
该镇过去产业项目散而不精,基地少而不名,产品稀而不新。“脱贫攻坚春季攻势怎么攻?产业扶贫怎么抓?”是摆在镇党委、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镇上实地调研,反复讨论,因地制宜制定了“常抓林业近抓烟,中期药材兴茶园,短期栏里抓发展,大力发展山野菜,劳务输出挣现钱”的思路,提出了“做优烤烟,做大茶叶,做强山野菜,壮大特色养殖”的发展模式。
脱贫致富快,全靠产业带。弄清楚“干什么”后,镇上确定以烤烟、茶叶为支柱,培育以中药材、山野菜、特色养殖等后续产业为抓手,打造产业集群,优化产业升级,规划今年发展烤烟2000亩,茶叶1500亩,山野菜1万亩,中药材3000亩,养中蜂5000箱,户均产业增收5000元,人均增收1000元的目标。该镇与扶贫包联部门整合资源优势,做好产业文章,依托退耕还林和产业扶持优惠政策支持,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让家家兴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门路。
该镇由联村领导和扶贫驻村工作队带队,深入村组农户和田间地头,宣传扶贫产业政策,传授种养技术,组织群众栽植山野菜和中药材,发展养殖业,村村一片忙碌,热火朝天。
开春以来,该镇已将2000亩烤烟面积落实到田间地块,栽植红香椿4800亩,发展中药材1200亩,养猪6000头,养羊3500只。
新闻推荐
4学者倾注20年心血破译蜀人蜀语1500年前 古代四川话里就有豆逼一词
4学者倾注20年心血破译蜀人蜀语汪启明赵振铎伍宗文赵静古蜀人将外公和外婆称为“波”,将笔叫“不律”,船叫“纽扣”,砂锅叫“土锉”,“豆逼”则指的是一粒豆子。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四川话中,不...
南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郑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