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陈菲 阙均中医、牙医此类专科门诊本只有在大医院才有的项目,自推行医疗共同体建设改革以来,在南郑区基层镇卫生院也有了。“在家门口就把病看了,以前都是不敢想的事,自从做了全口义齿,不仅能正常吃饭,硬东西都敢咬了。”1月下旬,该区圣水镇65岁患者周淑君将一封感谢信送到驻镇的区人民医院医生秦涛的手中,这是该区推行医疗共同体改革的一个缩影。
没有相关专业的执业医师,中医、口腔等专科门诊无法对外开放,专业诊室和设备只能闲置,基层群众看病很不方便,是该区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地域、交通等因素,基层患病群众很少到区级医院就诊,病情得不到及时和有效治疗。为解决这一突出难题,该区于2017年推行医疗共同体改革,即区级公立医院与基层12个镇(中心)卫生院结成医疗共同体,将公立医院优质的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在群众家门口为他们诊治,以达到50%的患者在基层镇卫生院首诊,90%的患者在区内就诊的目标。
医疗共同体建设是医改和健康扶贫的一项重点工作,该区经多部门协作,区级公立医院和各镇卫生院上下联动,组成3支专业小组分赴各镇(中心)卫生院开展调研,摸清家底、掌握班子建设情况和帮扶需求,研究制定了《医疗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和《合作单位医疗业务、人员管理和绩效分配统一管理指导意见》,一院一策“对症下药”,并开展专业培训。经过层层选拔,由10名医疗专家和高年资医师到圣水镇、牟家坝镇、高台镇等分院工作,121名执业医生编入到21个镇卫生院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形成了1+1+1+N三级医疗机构签约组合模式,深入贫困户家中,宣讲健康扶贫政策、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进行健康体检和诊治。
“从去年7月份区人民医院胥保华、秦涛医生驻派到我院以来,我院的中医馆和口腔科顺利开起来了,目前就诊率很稳定,每天的诊疗人次都保持在40人次左右。”圣水镇分院工作人员高晓林说。据统计,随着分级诊疗和医疗共同体建设改革的实施,黎坪镇、圣水镇、牟家坝镇、高台镇等12个被托管卫生院门诊、住院人次较去年同期相比,平均增幅达20%以上,从而逐步实现预防在基层、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区的改革目标。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苏正湘2017年是市五届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职的开局之年,也是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的立法元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秉承求真务实担当的精神,坚持民主、科学和依法的基本原则,听民...
南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