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陈菲 朱海军
经过6年的苦心经营,南郑区小南海镇郑家坝村的杨昌平终于在2016年办起了茶厂,如期脱贫。摘了“穷帽”的他,怀着感恩的心不忘四里乡邻,吸纳本村20多个困难群众到茶厂务工,有的收入可达4000元。
“办起茶厂,又带动乡邻增收脱贫,对一般人来说都不是易事,对杨昌平来说更是难上加难。”该村党支部书记唐声兰说道。原来杨昌平属于四级肢体残疾,2010年与该村周小会结婚后定居南郑。当时,因结婚、建房和母亲治病欠下巨额外债,生活一度陷入困境。面对困难,他没有退缩,本就擅长种茶的他,与村两委商定后,带领贫困户,迅速开垦出了20亩荒地,筹借资金建成了“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的有机茶园。
在杨昌平和妻子日复一日、披星戴月的辛勤耕耘下,20亩茶园喜获丰收。为了能让茶叶卖个好价钱,杨昌平给产品定制了精美包装,采取“互联网+”的经营模式进行销售。万事开头难,刚开始销路不顺畅,为此,杨昌平拖着本就不便的身躯,坚持每天上门推销、四处宣传,终于打开了市场局面,办起了茶叶加工厂,并吸纳当地困难群众进厂务工,有时为了不拖欠茶农工资,他还四处借钱垫付。
杨昌平不仅自立自强带领大家搞产业促增收,还是村里“明理、感恩、自强”的典范。“朱国忠屋里三口人,老人有病、娃要上学,他不得不出去找活干,多亏了杨昌平的照应,他们一家才有了出路。”该村村委会主任陈官林说道。当杨昌平知道朱国忠家中多病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无人照料时,便义无反顾地担起了照顾老人和孩子的责任,并以朱国忠的土地入股茶厂,带动他们一家走出生活困境。杨昌平以身作则,用自己努力奋斗的事迹号召带领残疾人士自食其力,树立“明理、感恩、自强”的思想观念,坚决杜绝等靠要。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旷伟新颖的荷花造型太阳能路灯在宽阔的莲藕产业园一字排开;一排排易地搬迁新房拔地而起;一院崭新的村级活动场所投入使用;中药材、莲藕、黄花菜扶贫产业发展如火如荼……走进如今的南郑区...
南郑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郑县这个家。